1922年,美國哈德遜公司推出了封閉式廂型轎車,隨著市場占有率超出敞篷式轎車,車內空間完成了從開放到封閉的第一次顛覆性變革,成為繼家和辦公室后第三個生活空間。
在已經過去的近百年中,雖然汽車在外形、動力、材料等方面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人們在車內空間中的行為方式卻并沒有發生任何實質性改變。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車載廣播,作為車內場景最高頻的應用,現在的廣播體驗與1923年第一部摩托羅拉車載廣播相比幾無新意。
今天,汽車垂直領域鏈條的上下游已經有了共識,車內空間的演化已經達到了臨界點,第二次車內空間的變革已經開啟,并會在未來5-10年里充分滲透到我們生活中。對比回看手機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爆炸式成長,這次顛覆將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新場景和新體驗,車內場景的拓展對創業者意味著巨大的機會。
本文旨在和大家一起暢想未來乘用車車內空間的形態、應運而生的新場景以及這些場景背后的核心技術應用。我們相信只有看清趨勢才有可能在浪潮到來前找到自己的位置。車前車后及其他商用車型固然也有巨大想象空間,但并不在本文討論之中。
新指標
李想把自己新公司命名為車和家, 其中含義不言自明, 車內空間最終會成為我們生活空間的一個無縫延伸。在接下來的20年中,我們會看到哪些指標的變化呢?
1.車內交互設計從安全優先到效率體驗優先
車內空間的演化與汽車自駕駛能力的演化強相關,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過去將近百年間我們在車里能做得事非常單一,那就是專心開車。基于安全優先哲學,車內交互HMI,車載設備及應用始終都桎梏于百年間形成規則,主機廠對物理按鈕神主牌似的供奉就是最好的例子。
今天,隨著行駛安全與司機脫鉤并逐步交給汽車本身,安全優先哲學的基礎已經被松動。當汽車自駕駛能力進入level 3 - 4級別時,車內交互設計HMI會完全摒棄現有的哲學思想。安全優先會被效率/體驗優先所取代。
2.車內空間客廳化
Level 4完全無人駕駛技術的商用化將不僅徹底改變城市交通系統,同時也會對汽車內部空間產生顛覆性的變革。汽車自駕駛能力的提升會逐步解放司機的雙手、視覺以及聽覺, 當自動駕駛遇到無法處理的特殊情況需要退出時,司機大約有15-20秒反應時間以重新進入駕駛狀態。
這種新型操控模式將模糊司機與乘客之間的界限,也給車內空間帶來全新布局的可能。奔馳F015 概念車型已經展示了可靈活變化的座椅布局系統,前后排座椅面對面的布局方式將車內空間客廳化,而客廳化也意味著更多在客廳內的應用可能被平移到車內。
3.共享空間
汽車從個人附屬品逐步演變為社會化公共出行工具已經是大勢所趨。 然而,盡管滴滴和Uber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充分普及了“共享經濟”的概念, 但汽車的外在形態和內部空間設計仍然從個人交通工具的需求出發, 這就導致使用場景和形態嚴重不符。我們相信,旨在為“共享” 概念服務的新形態車內空間設計會很快涌現,真正適應網約車、分時租賃、通勤交通等使用場景的新車型也會逐步面世。
新形態的車內空間將是多模態,具有記憶力,可快速適應的可變空間, 它滿足個體空間需求同時做到對不同場景,不同個體的快速切換。可以想象,基于每個人的數字身份,車內空間可以快速自動調整座椅布局、后視鏡角度、車內溫度、駕駛模式甚至車身顏色。
4.移動計算空間
在未來5-10年內,全時、高速、穩定的云端連接能力將成為汽車的基礎配置之一。無人駕駛汽車每秒鐘產生1G數據,這樣的數據收集規模將大大推高對汽車自身數據處理能力的要求。與此同時,大量數據存儲,計算分析等任務會在云端實時或異步完成。對于車內乘客而言, 隨著車內空間客廳化的演變趨勢,更多娛樂,工作場景也會平移到車內,個人計算的需求也對未來汽車內空間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技術
開啟第二次車內空間革命的合力是由一系列新技術成長推動的。下圖描述了近5年內與車內空間革命相關新技術的成長曲線。
1.永遠在線
云端連接能力在5-10年內將會成為新車標配,用戶不會去買一輛沒有連接能力的車就像不會去買一臺沒有wifi模塊的筆記本。隨著網絡流量費用逐步下降,城際間漫游費用逐步取消,汽車會像今天的智能手機一樣永遠在線。基于這樣的判斷,那些有能力提供高質量車內網絡基礎設施,技術方案以及后期流量運營服務的方案商將會是主機廠尋找的合作伙伴。
基于對高速穩定網絡的需求,如何在車內應用萌芽期的多載波技術尤其值得關注。多載波網絡技術用于提供高速行進中連續穩定的網絡。簡單地說,它可以將多個載波聚合成一個更寬的頻譜,同時也可以把一些不連續的頻譜碎片聚合到一起,能很好地滿足LTE、LTE-Advanced系統頻譜兼容性的要求。
4G網絡在車內的應用已經進入成熟期,大量主機廠即將或已經推出前裝方案(例如榮威RX5), 與此同時,存量市場中的車主也逐步認知到汽車在線的必要性,車載wifi在后裝市場中處于復蘇前夕。網絡基礎設施在車內的滲透也會進一步推動車載系統OTA和車內在線媒體流技術進入成熟期。
2.車內多模輸入輸出 Multimodal I/O
即使level 4 無人駕駛完全商用化,車內HMI交互與其他場景中的人機交互相比仍然具有其特殊性。未來車內交互必然是多模輸入輸出(Multimodal I/O)結合的形態,不同模態的輸入與輸出需要達到相互兼容,非線性交替使用,連續流暢的體驗效果。然而將這些不同模態技術完美揉捏在一起將會是主機廠的巨大挑戰,我們相信一個整體交互方案集成商SI(System Integrator)會成為主機廠求之不得的捷徑。
擋風玻璃,這塊車內最大屏幕,將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將擋風玻璃外物理世界中的樓宇、路標、地形、路況、行人與數字世界連接并交互蘊含巨大機會,車內會成為AR應用的另一個重要場景。
新場景
在北京,每天開車上下班的平均時長是104分鐘。當這104分鐘的時間和車內新空間產生化學反應時,我們要自問,除了聽歌聽廣播車震, 我們還能在車里做些什么? 如何利用這僅存的碎片時間?我們還要追問:
- 當我們可以享用更便宜的流量資費和穩定的網絡時,這104分鐘能做些什么?
- 當我們不需要全神貫注開車時,這104分鐘我們能做些什么?
- 當我們和陌生同路人分享一輛車下班時,這104分鐘我們能做些什么?
隨著汽車自駕駛能力的提升, 司機在車內空間參與交互的深度以及生產內容的能力也會隨之提升,這也意味著當前車外的某些場景可能被平移至車內。下圖描述了這個關系。
1.私密聊天空間
車內是優質的封閉空間,很多人甚至偏愛在車內1-1電話溝通。當數據網絡和汽車自駕駛能力疊加優化提升后,我們會看到N-N語聊模式平移至車內。同時,車內良好的私密保護也會給更多1-1語音服務以想象空間,更適應車內空間的類Magic服務會應運而生。傳統電臺和類安吉星服務需要思考如何擁抱這樣的變化或者被二次元世代徹底淘汰。
2.輕度交互學習工作空間
當自動駕駛進化至level 3時,司機的交互深度和參與能力都會大大提升,用戶可以將注意力更多投入在其他事務,這讓輕度的在線學習和辦公成為可能。可以想象在上下班行車路上與外教練習口語,參與公司視頻會議等場景。
3.移動主播空間
當自動駕駛進化至level 4時,司機將可以完全集中精力于其他事務,例如在這個私密、封閉、移動空間中生產內容。可以想象司機實況直播高鮮路況以及行進中車內車外活動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