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將在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要挑起未來主體能源的重擔,風電還需要重點做好哪些工作?風電擺脫補貼依賴,進入平價時代了嗎 ?風電配儲要如何布局?風電要如何實現與鄉村環境共融?
針對以上問題,記者對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進行了專訪,深入探討風能產業的新格局。秦海巖表示,中國風電資源量并不存在“天花板”,風電產業已經具備在落實雙碳目標中“擔當大任”的條件??梢灶A計未來3-5年,相同風電場的發電量會再增加3倍左右,度電成本可以再降一半。
記者:風電是零碳排放的清潔能源,在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中,將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秦海巖:落實雙碳目標,電力系統先行,風電將發揮主力軍的作用。目前,在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能源行業約占88%,電力行業則占能源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1%左右。因此,要實現碳中和目標,電力系統必須率先完成脫碳。在沒有出現顛覆性新技術的情況下,電力系統脫碳將主要依靠風電和光伏發電。同時,由于風電的成本已經與傳統化石能源發電持平甚至更加經濟,并具有進一步降本潛力,風電的大規模應用會降低全社會用能成本,實現更經濟的能源轉型。
我國風電產業已經具備在落實雙碳目標中“擔當大任”的條件。從資源量上看,最新評估結果顯示,我國陸上140米高度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超過51億千瓦,海上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潛力超過35億千瓦,資源量并不存在“天花板”。在技術層面,我國已經具有大兆瓦級風電整機自主研發設計能力,豐富的機型能夠很好地滿足低風速、高海拔、低溫、高溫等各種環境和風況條件的開發需求。在產業鏈方面,我國建立起一條涵蓋風電開發建設、設備制造、技術研發、檢測認證、配套服務的成熟產業鏈,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風電設備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同時,出口至30多個國家,風電機組的產量占全球的2/3以上,發電機、輪轂、機架、葉片、齒輪箱、軸承等的產量占全球60%——70%。就成本而言,過去30年,在技術創新、規模效應的雙重促進下,風電設備價格降低了70%以上,風電場開發造價降低了近50%,風電已經成為技術成熟、成本優勢明顯的電力來源。
記者:如何看待風電行業的發展前景?要挑起未來主體能源的重擔,風電還需要重點做好哪些工作?
秦海巖:伴隨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提出,風電產業迎來了歷史性發展機遇期。“十四五”期間,風電實現新增2.5億千瓦以上的開發規模,年均新增裝機容量不低于5000萬千瓦,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最低要求。其中,“三北”市場需要新增風電裝機1億——1.25億千瓦,年均新增2000萬——2500萬千瓦;海上風電需要新增裝機0.4億——0.8億千瓦,年均新增800萬——1600萬千瓦;中東南部市場需要新增風電裝機0.75億——1億千瓦,年均新增1500萬——2000萬千瓦。到2025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5.8億千瓦,2030年會達到10億千瓦,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
風電產業要充分抓住碳達峰與碳中和機遇,仍需著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因地制宜,擴大風電開發規模。結合不同區域開發條件,因地制宜布局風電發展模式,是“十四五”時期提升風電發展規模與質量的落腳點。“三北”地區風能資源儲量大、風速高,度電成本甚至低于常規火電,適合大規模集中開發。面對更大的裝機規模,依靠特高壓外送解決風電消納問題之外,在安全運行前提下,逐步壓低火電廠尤其是自備電廠的發電量,可對解決大規模風電消納問題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風電將是清潔、便宜的稀缺資源,可以吸引對低價、清潔電力需求量大的產業向“三北”地區轉移,將零碳經濟的風電轉變成工業企業的“價值高地”。在中東南部地區就地開發、就近利用風能資源,是實現“電從身邊來”、帶動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
二是拓展應用場景,讓更多主體受益。對于風電企業而言,未來的發展機遇蘊藏于更加廣泛的應用場景之中。在風電等新能源富集區域,與地方政府、工業園區、高耗能產業等各行各業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打造零碳電力基地,以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綠色電力,吸引出口產業園區、高載能工業區,以及制造、數據等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這不僅可有效緩解中東部減排壓力,還能促進內陸區域產業升級,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助力東北振興和西部大開發。在中東部負荷中心區域,結合綠色消費政策,推動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設,打造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社區,為當地支柱產業提供零碳發展的資源和機會,保障經濟穩定增長。
三是加快技術創新,持續提升風電經濟性。為進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風電產業鏈上仍有短板亟待補齊,需要業界圍繞關鍵與共性技術進行攻關。包括風電機組大型化、定制化和智能化開發,大功率齒輪箱和百米級葉片等部件技術的持續突破,以漂浮式為代表的海上風電前沿技術研發,高性能替代材料的研發與應用,陸上和海上工程裝備的專業化研發,新型電力系統中多能互補等綜合應用技術創新。尤其是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產業外部圍繞電力網、信息網和交通網的三網融合創新,更是接下來的重點方向。
四是提高電網靈活性,支撐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意味著風、光在未來電力系統中的占比將高于80%,甚至達到100%,這對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需要通過建設與優化好外送通道,提升跨省跨區可再生能源電力輸送與消納能力,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更小代價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促進可再生能源富集區域擴大開發規模,滿足用能集中區域電能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應當加快建立新型電力系統,通過各類儲能方式的應用,提高電網的靈活性。此外,還應建立適應新能源大規模并網需要的市場化機制。借助能源互聯網技術構建下一代智能電力系統,按需定價,促使電力回歸其商品屬性,從之前的供應按需求調整變為需求“隨風而舞”“隨光而動”。
記者:去年是我國海上風電補貼的最后一年,陸上補貼也于2020年結束,從補貼取消后的情況來看,目前企業擺脫補貼依賴了嗎?可以說風電平價時代到來了嗎?
秦海巖:我國風電尚不具備全面平價上網的條件。其中,在規?;_發與技術進步的驅動,2010-2020年,我國陸上風電度電成本下降了40%,目前大部分地區的新建風電項目可以實現平價上網。同期,我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的降幅接近53%,有望在未來3年內實現平價上網。目前,已有廣東、山東、浙江明確了海上風電“省補”政策,將助推海上風電有序走向平價上網。這意味著,我國風電將在“十四五”期間全面走向平價上網。
未來,我國風電經濟性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風電度電成本的下降最主要的貢獻來自于發電能力和效率的提升,而不僅是造價的下降。依托于先進控制技術和材料科學的進步,過去十年風電機組的風輪直徑不斷突破,增加到原來的2倍,同樣風況條件下發電量增加到3倍左右,即使在風電場單位千瓦造價下降不多的情況下,度電成本也可以下降到原來的50%。最新葉片的風輪直徑已經突破200米,可以預計未來3——5年,相同風電場的發電量會再增加3倍左右,度電成本可以再降一半。
記者:風電具有間歇性,儲能是未來的一大發展趨勢,國家也多次發文支持風電搭配儲能,但當前儲能的價格較高,配儲會造成項目投資成本過高,導致企業算不過賬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秦海巖:配備儲能,確實可以在電力系統中起到削峰填谷、提高電能質量、充當備用電源等作用,一定程度上會改善出力的波動與快速響應。然而,當前,一些地方政府以強制或變相強制等形式,要求新能源開發企業根據項目裝機容量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儲能的“一刀切”做法,是不公平、也不經濟的。
目前,儲能仍舊不是進行調峰的最經濟有效的選擇。我國電力系統內的傳統電源的靈活性、需求側的大量靈活性遠沒有充分利用。
針對部分地方政府強制風電項目加配儲能的要求,應當依法依規禁止各地無序強制要求風電等新能源項目加配儲能裝置,制止通過優先核準等方式變相要求新能源項目加配儲能裝置。應該通過建立輔助服務市場機制,通過市場化手段為電力系統尋找到性價比最優的調節服務,并將此服務費用合理疏導到用戶側。
記者:風電靠近居民區后,產生的噪音等問題如何解決?如何實現與鄉村環境共融?
秦海巖:現有的舉措和技術手段已經可以有效解決風電噪音問題。所有風電項目在建設前都會進行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噪音要求遵守相關國際、國家標準的規定,并且業內的通行做法是,風電場距離居民區至少500米。因此,風電機組運行中產生的噪音通常不會對周邊民眾的生產生活造成明顯干擾。同時,采用低噪音氣動外形設計、增加鋸齒尾緣結構、優化運行控制策略等現有的技術手段,都可以大幅降低風電機組運行過程中的噪音影響。
為了實現風電項目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和諧,風電企業一方面會進行科學的規劃、建設,并采取周密的水土保持、植被恢復措施;另一方面,也在探索采用去工業化設計,將當地的特色人文元素融入到項目設計之中。眾多實例表明,通過這些方式,風電項目不僅可以與鄉村環境共融,還能夠做到讓周邊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