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蓄能,簡單說來,它的原理如同一個“綠色超級充電寶”。當電力系統負荷低谷時,利用電網中剩余電能從下水庫抽水至上水庫,電能轉化為水的勢能儲存起來,好比是“充電寶”充電。當用電高峰來臨,上水庫的水通過管道直沖而下發電,補充電網。在現有的諸多儲能技術中,抽水蓄能是目前最成熟、經濟、清潔的一種,主要用于電力系統削峰填谷、調頻調相和緊急事故備用等,提高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能力,是保障新能源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在雙碳政策的引領下,抽水蓄能正逐漸成為一片發展“新藍海”。2021年8月,國家能源局發布《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提出抽蓄2030年和2035年的裝機目標。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印發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中提出,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推進抽水蓄能電站投資主體多元化,完善抽水蓄能價格形成機制。
國網新源浙江 寧海抽水蓄能電站是國家能源局“十三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和浙江省重點工程 , 是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優化能源結構的樣板工程。也 是近年來 在浙央企 中國水電十二局承建的最全面、最系統、單體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裝機容量達到1400兆瓦。“綠色”“科技”“抽蓄行業標桿”已成為了它特有的標簽,獲得了行業內外的諸多關注。
置身其中,令人感到震撼的,不僅是花園式的施工環境,顛覆了人們以往對工程工地環境臟亂差、塵土飛揚的刻板印象。同時在施工技術方面,一系列走在全國乃至世界前列的“黑科技”運用于此,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時在安全性上也大幅提高。
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過程中,少不了對施工地點進行開挖。中國水電十二局作為 寧海 抽水蓄能電站 全部土建 工程 的 施工者,始終堅持智能化、數字化施工方向,積極探索地下洞室掘進安全高效手段與方式。在傳統的項目施工中,通常采用常規導井加鉆爆擴挖施工工藝,工期時間較長,同時存在著一定的安全管理與環境污染風險。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在寧海抽水 蓄能 電站的施工中,創新地將隧道掘進機理念引入豎井施工,這也是國內首次SBM全機械化豎井施工。就在最近,SBM豎井掘進機從寧海抽水蓄能電站排風豎井破巖而出,順利完成198米排風豎井掘進施工, 實現了機械化施工替代人工化作業,有效降低了安全風險,提高了施工效率, 成功將工期縮短了近一半。
國內首臺大直徑全斷面深豎井盾構機(SBM)開挖。
TBM設備應用也在寧海抽水電站的建設中“大顯神通”。TBM設備集機械、電子、液壓、激光、控制于一體,擁有國內最先進的隧洞掘進技術,適用于硬巖隧道掘進,最大程度提高了靈活性、機動性。此前在寧海抽水蓄能電站運用國內首臺超小轉彎半徑硬巖隧道全斷面掘進機(TBM),230天順利完成2841米地下廠房排水洞施工,工效比常規人工開挖提高 8 - 10 倍,創造了國內同類項目施工日、月安全快速掘進新紀錄。
這么偌大的一個工程,工地上開車轉一圈都需要半個多小時,高峰期施工人員達到2000多……像大壩灌漿、壩體填壓等都是隱蔽工程,除非挖開看,不然很難盯牢每一寸壩體。因此單純依靠人為的力量進行管理顯得有些鞭長莫及。然而這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進行著。一個叫做 “智慧工程”的管理系統在背后運籌帷幄。為了更好地對項目進行質量及安全管理, 電站業主 單位 國網新源浙江寧海抽水蓄能有限公司 下決心投入幾千萬元在這片施工工地上覆蓋了GPS、攝像頭、感應器等,還研發了11個智能管控系統,工程車輛和施工人員軌跡、大壩灌漿密度、進度等等都能變成實時數據圖譜,隨時捕捉動態,為項目保駕護航。
智能控制中心。
抽水蓄能電站 施工是中國水電十二局的“ 拳頭品牌 ”之一,先后參與建設了我國23座抽水蓄能電站,施工內容涵蓋了上下水庫及進出水口、引水系統、地下廠房洞室群、尾水系統以及高強壓力鋼管的制作安裝和可逆式機組安裝、人工砂石系統等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的所有業務,是國內全面掌握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關鍵施工技術的企業之一。
走出這片項目工地,穿越一個個被綠植覆蓋的隧道口,迎著春日盛開著的各種花朵,風中的淡紅、黃、白及紫搖曳著——這一幅幅美麗的春日景致,不僅僅是大自然本身的賜予,這同樣也是水電建設者“杰作”——植被混凝土獻給寧海抽水蓄能電站“綠色工程”的建設成果。綠色,始終貫穿著寧海 抽水蓄能電站 項目的內核與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