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用太陽能電池板吸收清潔能源(太陽能),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光照充足、太陽直射的環境中,太陽能電池板的吸收效果最好,而陰雨天氣則會限制其能效。目前來看,當夜幕降臨,沒有直接或間接光照時,它就無法繼續工作。
新南威爾士大學悉尼分校光伏與可再生能源工程學院和學校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共同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他們在紅外技術方面取得了關鍵性突破,新技術將能夠開發在夜間工作的太陽能電池板。
研究人員成功測試了一臺熱輻射二極管設備,該設備可以將紅外熱轉換為電能。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熱輻射二極管技術與用于夜視鏡的技術類似。
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尼古拉斯·埃金斯·道克斯(Nicholas Ekins-Daukes)在一次新聞采訪中表示,18世紀末19世紀初,人們發現蒸汽機的效率取決于整個發動機的溫差,熱力學由此誕生。同樣的原理也適用于太陽能,太陽可以提供熱源,地球表面上相對涼爽的太陽能電池板作為冷吸收器,這樣就可以產生電力。
然而,如果是從地球向外太空發射紅外輻射,地球就是相對溫暖的天體,太空則極為寒冷。根據相同的熱力學原理,這樣也可以利用溫差發電,將紅外光發射到太空中。
目前,與太陽能電池板的能效相比,測試設備產生的能量非常小,約為0.001%。但這確實預示著,未來將很有可能開發出能夠在夜晚使用的太陽能電池板。目前,該團隊正在大規模開展相關研究,并尋求建立行業合作伙伴關系。
道克斯說:“我們通常認為,光在發射時也會消耗一定的能量,但是我們可以在中紅外波段用輻射能發光,目前已經證明該方法有有成功提取電能的可能。目前的技術還不足以讓熱輻射二極管設備走進千家萬戶,但我們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希望在未來幾年里,能夠取得更多進展。
還有很多科學家也非常支持開發全天候運行的太陽能電池板,挪威研究人員Rune Strandberg曾最先探索這種可能性。目前,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在探索在黑暗中利用熱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