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可再生能源要實現高質量躍升發展,期間將在跨越式發展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提高發電裝機占比,既大規模開發、也高水平消納、更保障電力穩定可靠供應。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達到3.3萬億千瓦時左右,“十四五”期間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超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實現翻倍。
隨著光伏行業再次迎來頂層設計政策利好,與此伴生的光伏保險領域的熱度和爭論也是逐年遞增。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統計,2018—2020年,保險業累計為全社會提供了45.03萬億元保額的綠色保險保障,支付賠款533.77億元。2020年綠色保險保額達到18.33萬億元,較2018年增加6.30萬億元,年均增長23.43%。
但與此同時,2020年賠付金額較2018年增加84.78億元,年均增長28.77%,高于保費年均增長6.81個百分點。縱觀過去十年間,美國承保光伏類保險業務的企業呈現一再虧損。全球千兆瓦級裝機容量的激增雖為保險市場帶來巨大市場潛力,但由于迭生不斷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因素導致索賠風險陡增,導致利潤空間壓縮。
極端惡劣天氣頻發 光伏保險提價減供
依據行業報告統計,光伏電站的運營周期在25-30年間,常見風險因素主要集中在暴風冰雹洪水等惡劣天氣造成的財產損失風險、因組件產品質量及設計缺陷等造成的技術損失風險,其次是運輸、安裝過程中遭遇的財產損失風險,再次是運營期內雇員傷亡等造成的安全事故損失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