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里,盡管受全球經濟放緩、通貨膨脹,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供應鏈不穩定等諸多復雜因素影響,儲能產業仍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其中以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技術,發展尤為快速。
鋰離子電池為主,多種儲能電池技術路線加速發展
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不斷成熟,技術性能逐漸提高,商業化進程全面提速,在儲能領域也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
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統計,鋰離子電池在電化學儲能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超90%。
鋰離子電池主要有三元鋰電與磷酸鐵鋰兩種技術路線,但出于對安全性和可靠性等的綜合考慮,國家能源局在2022年6月明確提出中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不得選用三元鋰電池及鈉硫電池(技術路線與鈉離子電池路線存在較大差異)。此消彼長下,磷酸鐵鋰電池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但隨著鋰離子電池需求的不斷攀升,鋰資源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緊張局面,在此情形下,兼具資源和成本優勢的鈉離子電池,在資源豐富度、成本等方面優勢明顯,有望對鋰離子電池形成一定的補充,在儲能領域有著較好的應用前景。
其他儲能技術如液流電池,有著安全性高、循環壽命長、電解液可循環利用、適用范圍廣等優點,在儲能領域有很好的應用切入點,伴隨儲能需求釋放,液流電池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可期。
瞄準儲能電池市場,各路玩家加快布局
目前,在電化學儲能市場中,鋰離子電池尤其是磷酸鐵鋰電池占據主要市場,伴隨著全球儲能市場需求的爆發,2022年來,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鵬輝能源等動力電池廠商競相在儲能賽道上擴產。
動力電池“一哥”寧德時代在去年7月和9月先后在山東濟寧和河南洛陽兩地投資建設動力電池系統及儲能系統生產線項目,金額總計280億元;億緯鋰能大手筆布局儲能領域,先后在湖北荊門、四川成都、云南玉溪/曲靖、遼寧沈陽等地投建儲能項目,投資總額超600億元。
孚能科技在2021年底成立儲能事業部,2022年9月16日正式宣布進軍儲能賽道,規劃產品路線為磷酸鐵鋰。孚能科技此前透露,儲能已持續接到訂單,建廠規劃持續推進中;實驗室也在推進儲能產品的升級。
作為全球家用儲能龍頭,派能科技專注布局磷酸鐵鋰電池儲能領域,2021年開發出了第一代鈉離子電池產品并完成小試,2022年,派能科技擬定增募資50億元投建10GWh鋰電池項目,加速電池產能擴張。
鈉離子電池作為儲能領域的新生增量市場,動力電池企業同樣不會錯過。2022年來,寧德時代、比亞迪、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多家企業已相繼宣布將在2023年進入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進程的道路上,除了寧德時代等鋰電池龍頭企業外,中科海鈉、鈉創新能源等具有研究機構背景的創新型企業,以及維科技術、華陽股份等同樣走在行業前列。
依托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發團隊,中科海鈉在2011年就開始涉足鈉電池領域。2021年12月,中科海鈉攜手三峽能源等公司,在安徽阜陽建設1GWh的鈉離子電池產線,2022年11月產品正式下線。
基于鈉離子電池在儲能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華為、碧桂園、蔚藍理芯、美團等行業巨頭企業紛紛通過投資等方式,跨界參與鈉離子電池的布局。
跨界入局者中,傳藝科技發展尤為快速,控股孫公司傳藝鈉電已經完成鈉離子電池中試線投產,目前已經獲得德博新能源和中祥航業的鈉離子電池訂單。
液流電池分為全釩液流電池(釩電池)、鋰離子液流電池和鉛酸液流電池等技術路線,釩電池是目前商業化較為成熟的液流電池路線,目前在釩電池布局力度較大、進展較快的企業有釩鈦股份、山東海化等。
釩鈦股份原名為攀鋼釩鈦,主營業務為釩產品、鈦渣、鈦白粉的生產、銷售、技術研發和應用開發,為體現跨界的決心,后更名為釩鈦股份,目前已掌握鈉化提釩、鈣化提釩等核心技術,釩制品產能4.26萬噸/年,市占率居全球首位。
去年,國內鈦白粉龍頭企業龍佰集團、中核鈦白也利用自身釩礦資源和鈦白粉等產業優勢,紛紛下場布局釩電池。此外,民營綜合能源供應企業永泰能源通過成立德泰儲能,搶先布局釩電池“黃金賽道”。
儲能產業“春天”已來臨,電池企業加速“出海”覓商機
各路企業加速布局儲能領域,與儲能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2022年來,俄烏沖突加劇全球能源緊張局勢,電力和煤炭等能源價格持續飆升,疊加歐洲加速向新能源轉型的大背景,為戶用光儲的海外市場打開了巨大的增量,電池企業加速“出海”尋找新的機會。
整體來看,海外儲能市場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美國、歐洲、日本、韓國、澳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成熟且需求持續增長;另一類是印度、巴西、非洲、埃及愛爾蘭等新興市場。各國資源稟賦、技術稟賦不同,需求也必然不同。
寧德時代作為國內鋰電龍頭,把儲能業務重心放在美國和歐洲市場,此外,比亞迪、鵬輝能源、派能科技等企業也在不斷擴大海外儲能版圖,項目大多集中在美國、歐洲、澳洲等電力市場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
2023年,海外儲能市場高景氣度還將延續,伴隨國內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放開,經濟有望強勁復蘇、煥發活力,加之擴產項目逐漸落地,電池企業有望迎來新一輪產能釋放,海外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
小結
總的來說,儲能產業目前雖然處于起步階段,但也可以稱得上是一條“長坡厚雪”的高成長性賽道。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統計,2022年全球電化學儲能裝機容量預計約為65Gwh,至2030年可達1,160GWh。
面對儲能電池市場廣闊的發展機遇,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憑借在鋰電池領域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加碼布局儲能賽道,與此同時,華為、小米、美的等眾多行業巨頭也紛紛跨界入局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等,伴隨新入局者增多,賽道競爭性將逐漸增強。
賽道雖好,但企業仍需保持警惕。目前儲能行業標準尚未統一,商業模式不清晰,還面臨著電池產品安全性能等多重挑戰,企業除了要有真功夫、真技術外,還需理性判斷,及時調整策略,不斷提升抗風險能力。(文:集邦鋰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