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30日,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期間,諸多能源行業企業帶來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對于當下面臨的行業問題,《華夏時報》記者在會上采訪了億緯儲能市場部研究主管王樹伯,他提到,2022年儲能電池苦“材料價格”久矣。2023年,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持續走低,材料供給端不斷出清,推動材料迎來低價供需平衡,穩定且低價的上游材料,將進一步打開儲能市場空間。
行業擴產頻繁,新玩家加速入局
近兩年來,儲能行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行業擴產提速。高工鋰電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開年以來,儲能行業迎來新一輪擴產高峰,產業鏈上下游近二十家企業宣布最新儲能項目建設規劃。擴投產項目中,2023年以來的擴產規模均為GWh級別,億緯鋰能、盛虹集團、中創新航、雄韜股份、贛鋒鋰業、卓陽能源、庫博能源等加速儲能賽道競速。
另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中國鋰電四大主材規劃投資金額超5000億元,擴產項目數量為156個。其中正極材料擴產項目57個,負極材料擴產項目55個,隔膜擴產項目11個,電解液擴產項目33個。
今年以來,億緯鋰能已先后在曲靖、荊門、簡陽等地落地動力及儲能電池項目,合計產能達103GWh,總投資達263億元。行業內大肆擴產,是否有過剩危機呢?
王樹伯表示,2022年是儲能發展的元年,2021年全球儲能鋰離子電池出貨近66GWh,2022年全球鋰電池出貨規模達到120——140GWh,較2021年全球鋰電池出貨規模翻倍增長。按照EESA數據顯示,億緯鋰能出貨排名前三。預計2023年鋰電儲能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出貨規模預計將超過200GWh。
應對未來的發展,億緯儲能,快速擴充產能,規劃100多GWh產能,提供電芯、PACK、電池系統等安全保障。目前,億緯鋰能合計產能規劃近380GWh,包括廣東惠州34.6GWh,湖北荊門212.61GWh,江蘇啟東10GWh,云南曲靖23GWh,云南玉溪10GWh,四川成都50GWh,遼寧沈陽40GWh。
不僅是行業內大肆擴產,儲能領域的跨界玩家也越來越多。據高工儲能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已有中國石油、小米、明陽智能、三峽集團、美的、格力等30余家企業以收購儲能企業,或以成立公司等方式跨界儲能,進擊儲能萬億市場。電子科技、家電、食品、環保等不同領域企業“跨界”儲能,以核心技術、資源或“原領域”優勢展開差異化市場競爭。
王樹伯表示,新玩家入局是因為儲能市場在快速增長,跨界的玩家多數集中在集成領域,門檻相對不高。電池行業真正能實現跨界的并不是特別多,因為電池是有技術壁壘的,新技術更新迭代也比較快,跨界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王樹伯強調,在整體的大行業的趨勢下,企業要在確保自己的渠道有保證,產品的質量過關,同時要國內外有諸多認證的前提下,運用差異化、有特色的商業模式,才可以真正的在行業扎穩腳跟。億緯儲能重視電芯的工藝科研和集成制造,高比例研發投入,協同上下游產業鏈“隔墻供應”實現集成制造,在電芯方面擁有核心競爭力。
碳酸鋰價格走跌,市場空間進一步打開
上游鋰鹽價格一直牽動著鋰電企業的神經。2023年,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持續走低,據上海鋼聯發布的數據,4月7日,部分鋰電材料報價下跌,電池級碳酸鋰跌5000元/噸,均價報21.5萬元/噸,工業級碳酸鋰跌3500元/噸,均價報18.15萬元/噸。
王樹伯分析,2022年,由于供應鏈、通貨膨脹,材料價格持續高漲,完全抵消了鋰電池生產工藝上的降本,鋰電池儲能系統成本不降反升,儲能電池苦“材料價格”久矣。預期材料價格還將繼續走低,但下降幅度不大,后續預期穩定的材料價格,疊加材料引致的大幅降本,將進一步打開儲能市場空間。
王樹伯進一步表示,鋰鹽過剩是今年大家都認同的觀點,市場現貨的價格還是來源于市場供需情況,去年是因為上游鋰礦端和下游電池企業,有一定的生產周期的錯配,市場放量比較滯后,導致價格高漲,但目前供應已經放出來了,所以價格有所下跌,這對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鋰電企業都在期盼著鋰鹽價格到達一個穩定期。
在商業模式上,億緯儲能構建鋰電池全產業鏈的布局,協同金昆侖、華友鈷業、貝特瑞、德方納米、恩捷、新宙邦等合作伙伴進行投資,構建了穩固的戰略供應鏈,以保障鎳鈷鋰資源、電池關鍵材料的供應安全和成本規劃。目前已構建“鎳鈷鋰礦—電池材料—電池回收—電池再造”全生命周期價值鏈與綠色供應鏈。
另外,儲能的經濟性也是市場討論的一大熱點問題,尤其是在風光大基地項目中,一些項目在配置儲能后明顯的“算不過來賬”,如何解決成本問題?王樹伯表示,“第一,按照日常統計,從材料到系統的價格,成本占比在80%左右,碳酸鋰價格在持續下探,會直接導致電芯的成本以及下游集成的整體成本下降。第二,國家也在出臺一些補貼政策,來提高儲能的經濟性問題。第三,不管是電池企業還是集成企業,都在通過技術在持續降本,預計未來會達到一個合理的區間范圍。
美歐市場需求大增,儲能企業發力海外
今年,各省市政府加快推動企業出海找市場找項目,近兩年儲能企業出海情況如何?
王樹伯分析,2022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規模120GWh+,其中,海外歐洲、美國是主要的出貨場所,此外,中東、非洲的儲能市場也在興起。海外儲能利潤更高,效益更好,這主要是依賴于其完善電力市場體系,給予了項目有保障的收益率,項目業主愿意為品質買單。
具體到億緯儲能方面,王樹伯透露,近兩年來,國內儲能企業,紛紛出海拓展,億緯儲能與海外頭部的集成商POWIN達成戰略合作,拓展歐洲和美國市場;集成商諸如平高集團等,也紛紛開發非洲、澳洲等市場。海外市場,已成為獲取高額利潤的主要戰場。
隨著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企業在出海拓展中也遇見了許多不同的問題,王樹伯分析,一是認證周期較長。海外不同區域,認證體系不同,歐洲區域的要求IEC認證、澳洲區域需要CEC或IEC認證,美國需要UL認證、日本需要JIS或EMC認證,認證周期過長制約了國內儲能的出貨。二是品牌培育周期長,渠道受限。歐洲、美國等主要市場,對當地品牌認可度高,國內儲能企業需要長周期培育,且需要從代加工開始做起,利潤大部分被當地企業攫取。國內儲能企業出海,渠道是關鍵,質量是保證,認證是基礎。
在2023年清潔能源博覽會上,億緯儲能也帶來了眾多新產品,億緯儲能本次展示了涵蓋全系儲能電芯和液冷系統的產品,提供電力儲能、戶用儲能、通信儲能和IDC備電解決方案,其中,億緯儲能全新一代儲能電芯產品LF560K,是業內首款560Ah超大容量儲能電芯,是目前國內市面上單體電芯容量最大的儲能專用鋰離子電池。
“億緯儲能,充分看好國內市場的發展前景,預期國內外市場將隨著政策改善,將持續投入研發,推進電芯型號更新迭代,以滿足未來新型電力系統的儲能需求。”王樹伯說。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