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上風電價格廝殺不減,海上風電是否會成為拯救行業利潤的良藥?
明陽智能(601615.SH)9月18日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營收與凈利潤下滑主要由于海上風電交付量、出貨占比有所下降,接下來將通過不斷提高研發水平,加快海上風電出貨來保證自身毛利率。
今年正式進入海上風電領域的三一重能同樣提出,海上風電項目的毛利率預計會高于陸上。
目前頭部風電整機廠商均已布局海上風電。這背后是海上風電發展前景確定性足夠明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優化近海海上風電布局,開展深遠海海上風電規劃。
“目前我們對海上風電并網容量預測還是比較可觀的。” 銳軒咨詢總經理孫文軒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預計2023年海上風電并網容量將達到8.7GW,明后兩年預計分別為9.6GW和10.6GW,整體規模還是較大的。
陸上風電價格競爭激烈,頭部廠商齊聚海上風電
“好戲將開始。”三一重能(688349.SH)研究院副院長陳為國在今年3月曾援引來自水規總院的數據表示,我國海上風電理論可開發量45億千瓦,中期技術可開發量3億千瓦,截至目前累計開發僅3千萬千瓦,未來具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因此,發展海上風電要堅持長期主義。
孫文軒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目前海上風電項目總體單價依然高于陸上風電。在過去幾年間價格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僅從事陸上風電的企業會面臨較大壓力,部分企業選擇拓展海外或海上業務來彌補毛利率。目前國內前十家風機整機廠商均已發布海上風電產品譜系。
其中即包括在2020年搶裝潮中快速崛起的三一重能。公司今年3月末發布了9MW海上風電機組,意味著三一重能正式進軍海上風電領域。據企業介紹其首款海上風電機組針對長江以北海域設計,葉輪直徑230米,掃風面積4萬多平方米,相當于6個標準足球場。滿發情況下,葉輪轉動一圈可發電20度。
雖然在三一重能目前的業務規劃中,海上風電的優先級排在陸上與海外之后,不過公司也提出,海上項目的毛利率預計會高于陸上。
“海上方面,將根據近海、遠海不同情況推出系列機型,已經開始逐步參與海上風電項目的投標。”三一重能(688349.SH)總工程師李強在8月末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已組建了海上營銷團隊,目前主要布局長江以北沿海省份,正與沿海多個省份如山東、河北、江蘇、遼寧、廣東等進行洽談,力爭盡快取得訂單突破。未來將通過差異化的戰略取得競爭優勢,將通過自身的成本優勢降低度電成本,為客戶創造價值。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截至2023年6月底,三一重能在手訂單16.31GW,全部為陸上訂單。
孫文軒告訴記者,據其了解,三一重能參與了今年8月國家電投16GW海上風機框架集采競標,且報價頗具競爭力,“應該說集團層面對于海上風電的重視度還是足夠的,也非常希望能拿到海風訂單”。
另一在近年加速搶占市場的風電整機廠商運達股份(300772.SZ)于2021年啟動海上風電機組開發,2022年8月中標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國電浙江寧波象山一號(二期)50萬千瓦海風項目。
運達股份將海上風電的戰略方針定為“立足浙江、布局全國”,并相繼在大連太平灣、溫州洞頭兩地投資建設海上風電總裝基地。運達股份2023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獲取遼寧省大連市莊河 250MW 海上風電項目,公司首批“海風”系列9MW機組已啟動安裝,15MW級海風機組的主要設計工作已完成。
前景確定,大型化成趨勢
“2023 年上半年,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明顯提速,各省新一輪競配及國管海域開發趨勢明確、迎來海上風電發展新機遇。”運達股份在半年報中稱。
從政策角度來看,海上風電發展前景確定性足夠明確。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110萬千瓦,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達到3146萬千瓦。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優化近海海上風電布局,開展深遠海海上風電規劃,推動近海規模化開發和深遠海示范化開發,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北部灣五大海上風電基地集群。
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分析,預計到2027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2022年的四倍以上,達到35.5GW。2023-2027年間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接近130GW,海上風電在未來五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可達到14.5%。
風機大型化趨勢同樣席卷海上風電領域。
今年1月,明陽智能發布18兆瓦全球最大海上風電機組MySE18.X-28X,該機組全年發電量可達8000萬度。同日,明陽智能在汕尾粵東漂浮式海洋能源智能智造基地下線全球最大MySE16.X-260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
今年7月,三峽集團與金風科技聯合研制的全球首臺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海上風電場成功并網發電。該機組每轉動一圈可發電34.2千瓦時,每年發電量超過6600萬千瓦時,據稱能滿足3.6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電。
更大葉輪、更高塔架的風電機組正持續推動風電度電成本下降。運達股份提出,2022年11月份的海上風機報價相比2020年下降了近50%。2022年陸風招標主力機型集中在6MW左右,面向大基地項目推出的陸上機型最大已至8.XMW,葉輪直徑最長超200m;2022年對外宣布下線的新型海上風電機組達12款,逐漸形成10MW、16MW、18MW平臺等大容量梯次序列。
不過日新月異的迭代速度同樣引發關于行業如何安全、健康發展的思考。
國網能源研究院此前曾撰文就“十四五”中國海上風電發展關鍵問題提出,中國海上風電起步較晚,商業化運營的海上風電場多在2015年以后,在運營初期,質量問題頻繁發生。近兩年,新型大容量機組密集投運,可靠性仍需時間檢驗,若大規模快速發展之際產生質量問題,將面臨很大損失。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