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綱要》指出,建立綠色多元能源體系。穩步推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不斷降低供電和供熱煤耗。推進油氣管網輸配系統建設,提高天然氣供應能力,保障煤炭、電力、油氣等穩定供應。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因地制宜推動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協同化發展。積極穩妥發展海上風電,推進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建設。鼓勵向“源網荷儲”、多能互補的儲能發展模式轉變。到203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3%以上。
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加快青島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綠色化建設,深入實施多式聯運工程,提升海鐵聯運比例,基本形成大宗貨物和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以鐵路和水路運輸為主的格局。加快淘汰高排放老舊車船。推進老舊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清潔能源替代,加快加氫、充電等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綠色港口建設。
原文如下:
中共青島市委辦公廳 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美麗青島建設規劃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
各區、市黨委和人民政府,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管委,市委各部委,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中央、省駐青各單位,青島警備區:
《美麗青島建設規劃綱要(2022—2035年)》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青島市委辦公廳
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11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美麗青島建設規劃綱要(2022—2035年)
為高標準推進美麗青島建設,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根據中央有關決策部署和《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美麗山東建設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魯辦發〔2022〕13號)精神,現編制《美麗青島建設規劃綱要(2022—2035年)》。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對青島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正確處理“五個重大關系”,聚焦“六個城市”建設,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深入實施綠色低碳、品質環境、和諧生態、健康韌性、宜居典范、生態文化、現代制度、開放窗口等八大重點任務,打造山風海韻、魅力宜居、活力善治的美麗青島。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守正創新,典范引領。對標可持續發展先進城市,積極探索特大城市美麗建設模式,以美麗青島品牌效應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在全省勇當龍頭、在全國爭先進位、在全球彰顯特色,講好美麗中國建設的“青島故事”。
2.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將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實現產業、能源、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全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生活方式,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3.堅持系統推進,協同增效。堅持用系統觀念謀劃美麗青島建設,堅持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海島灣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進一體化保護與修復,促進大氣、水、海洋、土壤等生態環境各要素全方位品質提升,把城市建成“有機生命體”。
4.堅持因地制宜,彰顯魅力。立足“山海島城灣、田園林水鄉”交融共生的生態城市基底,延續歷史文脈,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建設模式,因地制宜、梯次推進美麗青島建設全域覆蓋,打造美麗青島特色名片。
5.堅持全民行動,共建共享。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形成具有深厚社會基礎的美麗青島建設行動體系,打造共治共建共富共享的美麗建設格局,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戰略定位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發揮新舊動能轉換核心城市引領作用,以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總抓手,深化新舊動能轉換,努力在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中體現龍頭擔當。
——陸海統籌生態保護先行區。圍繞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統籌大氣、水、海洋、土壤等要素,健全陸海統籌污染治理體系,促進“河陸灣海”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不斷提高生物多樣性,加快建設綠色可持續的生態環境。
——高品質濱海宜居典范城市。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聚力提升城市品質,持續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優化城鄉公共服務供給,健全完善綠色共富機制和政策措施,建設人居環境良好、人文底蘊深厚、城鄉高水平融合、人民安居樂業的濱海宜居典范城市。
(四)目標指標
1.到2025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青島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1)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國土空間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藍色經濟和綠色經濟新動能加速釋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創新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5%左右,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達到8%左右。
(2)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持續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一流生態基底更加穩固。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71.4%,城鄉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面積比例保持98.8%以上。生態質量指數(EQI)穩中向好,土壤安全利用水平鞏固提升。
(3)城鄉生活品質持續提升。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功能品質全面提升,綠色生活方式廣泛推行,濱海城市特色風貌更加突出。共建共享的美麗建設政策措施持續優化,城鄉發展差距明顯縮小。
(4)生態治理體系效能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持續提高,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治理體系更加健全。
到2027年,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山水林田海島灣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現代化的環境善治樣板基本建成。
2.到2035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青島全面建成。城鄉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綠水青山碧海藍天成為常態,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全國領先,城鄉人居環境品質成為典范,人民群眾普遍享有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美好生活。
二、打造綠色低碳發展先行之城
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條現代化,引領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著力打造綠色低碳發展先鋒。
(一)先行示范碳達峰碳中和
1.有序推進碳達峰行動。深化國家低碳城市試點,謀劃碳中和戰略研究,構建全市“雙碳”政策措施、標準體系。以產業結構優化和能源結構調整為著力點,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熱電、化工、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低碳變革,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以上。
2.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強全市“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研究,持續探索鋼鐵、化工和輪胎制造等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系統謀劃多污染物與碳減排協同控制路徑,探索構建兩者相互適應的數據標準、政策措施和管理模式等協同體系。開展煤電、水泥、橡膠等重點行業減污降碳示范和宣傳。
3.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氣候投融資合作平臺。推進青島西海岸新區氣候投融資試點和自然碳匯交易中心(山東)建設,爭創海洋碳匯國家重點實驗室。定期開展森林、濕地、海洋、土壤等自然生態系統碳匯家底調查、碳儲量評估、潛力分析,建立健全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價值評價體系和經營開發體系,完善森林碳庫現狀及動態數據庫,開展林業碳匯評估。建設海洋碳匯科技創新平臺,加強海洋碳匯技術研究。探索建立森林碳庫和海洋“藍碳”數據庫,依托碳排放權交易等多樣化機制,探索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二)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1.推進區域綠色產業協同發展。突出優勢特色,積極推動青煙威海洋經濟、青煙濰臨空臨港經濟、青濰日循環經濟產業協作帶和交界地帶綠色融合、錯位協同和高質量發展。引導高端服務業和工業綠色升級,打造綠色高質量發展創新策源地。推進特色產業園區梯次有序、高效集聚發展,打造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平臺。
2.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發展。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全面推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新建項目嚴格落實減量替代要求。對標國際國內行業標桿,以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橡膠、紡織等行業為重點,開展全流程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加強工業互聯網賦能、數字技術驅動、要素資源傾斜配置,深入實施“青島制造”品牌戰略,著力推動紡織服裝服飾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精制茶制造業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制造和現代制造轉變,全面提高綠色轉型發展效率和效益。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打造高效、清潔、綠色、低碳、循環制造體系。
3.壯大綠色低碳新興產業集群。積極培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虛擬現實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實施“工賦青島”行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協同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培育“生態+數字”新模式、新業態。實施重點企業倍增工程、中小企業育苗工程、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行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4.做強生態環保產業集群。以低碳、循環、高端為方向,圍繞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聚焦裝備和服務兩個維度,發展壯大生態環保產業集群。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污染治理、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環境監測等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培育綠色認證、碳資產管理等服務業態。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強健產業鏈、優化價值鏈、提升創新鏈,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模、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躍居全國前列。
(三)持續激發海洋藍色動能
1.建設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強化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藍谷引領作用,以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為方向,重點發展海工裝備制造、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集群,培育海洋產業領軍企業。創新海洋金融服務模式,打造高端航運服務業產業集聚區,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2.打造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深海試驗區。統籌資源要素配置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陸基產業園區+深海產業園區”陸海接力發展模式。以深海養殖規模化、智能化、生態化為方向,圍繞深海冷水魚養殖產業鏈,重點發展苗種繁育、清潔餌料生產、深海裝備制造、深海養殖、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深海數字化服務,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深海標準化產業體系。到2035年,深海產業園區和陸基產業園區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分別達到80%、95%以上。
(四)健全綠色發展支撐體系
1.建立綠色多元能源體系。穩步推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不斷降低供電和供熱煤耗。推進油氣管網輸配系統建設,提高天然氣供應能力,保障煤炭、電力、油氣等穩定供應。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因地制宜推動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協同化發展。積極穩妥發展海上風電,推進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建設。鼓勵向“源網荷儲”、多能互補的儲能發展模式轉變。到203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3%以上。
2.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加快青島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綠色化建設,深入實施多式聯運工程,提升海鐵聯運比例,基本形成大宗貨物和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以鐵路和水路運輸為主的格局。加快淘汰高排放老舊車船。推進老舊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清潔能源替代,加快加氫、充電等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綠色港口建設。
3.建設綠色城市。高水平推進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健全綠色金融助推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逐步推廣形成規模效應。結合城市更新行動,推動一批老舊小區、老工業廠房、傳統商務樓宇等既有建筑節能及綠色化改造,全面提升民用建筑能效水平。推廣高品質綠色建筑、綠色建材應用,推動區域建筑能源協同,強化公共建筑能源消費智能監測及管理。
4.構建資源循環高效新格局。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開展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打造國際先進綠色低碳園區。嚴格落實水資源、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以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為重點,有序推行國際水效、能效標準,實施企業能效、水效“領跑者”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探索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建立以產出效益定能源資源使用權的指標分配和交易機制。深入推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深化工業企業“畝產效益”評價。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規模化、高值化利用。健全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加大資源再生產品和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力度。建設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打造2至5個“美麗園區”樣板。
專欄1:綠色低碳發展先行行動
1.碳達峰碳中和行動。(1)實施綠色能源結構轉型工程。深入實施新能源倍增行動,統籌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開發利用,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建設黃島區、膠州市、萊西市國家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建設即墨區、黃島區近海樁基式光伏項目。穩妥推進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鼓勵發展大中型農業廢棄物沼氣工程。重點構建汽車、港口碼頭等氫能應用全場景示范工程。(2)開展碳足跡評價。對鋼鐵、機電、輪胎、家電、食品等重要外貿產品,探索開展產品碳足跡評價。到2025年,完成30至40家企業碳足跡評價。(3)實施低碳技術工程。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攻關,重點突破綠色低碳領域“卡脖子”和共性關鍵技術,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攻關和項目建設。積極發展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和海水綜合利用等海洋低碳技術。
2.產業綠色化轉型行動。(1)實施傳統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工程。以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為重點,實施全流程清潔化、低碳化、循環化改造項目。以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即墨區為重點,探索以綠色低碳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2)實施農業綠色發展工程。推廣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低碳農業模式。積極申報農業農村部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認證,培育打造農產品品牌。
3.美麗園區載體建設行動。(1)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工程。對董家口化工園區、萊西經濟開發區等省級以上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2)實施園區碳達峰工程。推動環海經濟開發區、城陽工業園區、藍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即墨經濟開發區、平度經濟開發區、萊西經濟開發區等省級園區碳達峰。(3)實施近零碳建設工程。鼓勵發展基礎較好的區(市)先行先試,到2025年,力爭建成2個以上近零碳園區。
三、打造碧海藍天環境品質之城
堅持區域聯動、陸海統籌、水土共治,以環境品質提升為重點,建立陸海一體污染綜合防治機制,著力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
(一)打造“青島藍”清新空氣示范區
1.打造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標桿。持續開展以PM2.5和O3“雙控雙減”為核心的揮發性有機物與氮氧化物區域協同控制與減排。以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行業為主,實施揮發性有機物與氮氧化物差異化管控,打造O3污染區域精準治理模式。以移動源、燃煤污染管控為主,強化不利擴散條件下顆粒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監管。
2.實施多源污染精細化管控。推動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和綜合治理轉變,實施污染源差異化管控。深入推進表面涂裝、橡膠、包裝印刷等工業提標改造,實施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管控“一廠一策”。強化“車油路港”聯合管控,加大成品油監管力度,加快車船結構升級,基本實現城市物流輕型柴油車電動化。加快交通用能清潔化,提升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水平,積極倡導私家車等社會用車清潔化。提高船舶岸電使用率。
3.推進區域大氣污染協同防治。推動健全膠東經濟圈大氣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探索開展聯合執法。建立健全區域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會商機制。推進重污染績效分級管理規范化、標準化,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到2027年,全市PM2.5力爭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
(二)高質量打造美麗河湖樣板
1.深化全流域系統防治。建立“水體—入河湖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體系。加強平度市、萊西市等上游地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中下游地區創新工業污染源智慧化監管模式,打造入河排污口標準化整治樣板。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完善初期雨水收集處理系統。持續提升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到2035年,水功能區水質全面達標。
2.高水平保障河湖生態用水。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提高河湖生態水量保障能力。分期分批制定重點工程生態流量下泄目標,完善生態流量泄放與監控設施,實現生態基流常態化泄放。構建重點河湖植被緩沖帶,以自然河湖水系為基底,充分利用已有人工渠系,加強再生水補源,對具備條件的河道實施生態補水。到2035年,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水量)達標率達到95%以上。
3.加強美麗河湖建設。以重現土著魚類和土著水生植物為目標,加強水生態環境調查評估,健全水生態健康監管評價機制。城市建成區聚焦景觀生態型為主的“城水和諧”美麗河湖建設,大沽河流域中上游聚焦生態型和水源型的“自然樸素”美麗河湖建設,分批次打造美麗河湖典范。到2027年,美麗河湖建成率達到40%左右。
(三)建設人海和諧美麗海洋
1.深化陸海統籌總氮管控。持續推進全市入海排污口整治。深入開展入海河流總氮溯源分析,加強入海河流總氮管控,推動入海河流全部穩定消劣。以丁字灣、膠州灣、嶗山灣等海域為重點,推進陸海污染一體化治理,健全“近岸水體—入海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治理體系。
2.維護一流清潔海洋品質。加強滸苔綠潮跨海域聯防聯治。高標準規范船舶污水收集處置、使用燃油標準、港口碼頭污染防治措施,嚴格落實船舶排放控制區要求。實施船舶污染物轉移處置聯單制度,推進“船—港—城”全過程協同管理。實施“凈灘凈海”工程,加強海漂垃圾治理。推廣深遠海綠色養殖和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探索開展對微塑料、新型污染物、缺氧和酸化等海洋環境問題的管控。
3.推進全域美麗海灣建設。健全美麗海灣規劃、建設、監管等制度,實施“一灣一策”污染治理。深化膠州灣、靈山灣、鰲山灣等重點灣區生態保護與修復。以靈山灣為引領,工程化、項目化、清單化推進“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美麗海灣建設。到2030年,東岸前海、膠州灣、古鎮口—董家口灣區基本建成美麗海灣;到2035年,其他美麗海灣建設全面實施,美麗海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四)建設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
1.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制度。以建設國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為引領,統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健全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建立全周期監管、全方位管控、全鏈條質控的土壤環境管理體系。到2035年,地下水質量Ⅰ-Ⅳ類水體比例達到75%以上,相關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2.精細化防控土壤污染。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為重點,強化源頭防控,防止新增土壤污染。以安全利用類耕地為重點,強化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管控,建立農用地安全利用可持續效果評價機制和農用地土壤污染及農產品質量聯動監管機制。以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為重點,依法嚴格準入管理,堅決杜絕污染地塊違規開發利用。推進土壤污染綠色低碳治理和修復,開展污染地塊風險管控、修復智慧監管。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左右,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專欄2:環境品質提升行動
1.提升青島“氣質”行動。(1)實施涉異味專項排查整治工程。對異味擾民等現象進行常態化整治,制定重點行業廢氣治理操作指南,推動中小企業低效廢氣治理設施升級改造。(2)實施工業源揮發性有機物控制專項工程。全面推進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涂料、油墨、膠粘劑、清洗劑等原輔料使用和替代。實施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在線監測和異常排放精準溯源。工業園區、企業集聚區因地制宜建設涉揮發性有機物“綠島”項目。(3)實施綠色船舶港口工程。鼓勵港作船、游船、公務船使用電能、氫燃料電池或LNG動力,率先在公務船舶領域開展氫燃料電池應用。
2.建設美麗河湖行動。(1)實施智慧治水能力提升工程。探索建設高品質飲用水(直飲水)小區。在平度市、萊西市等地實施農田面源污染綜合防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水產養殖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生態農業工程。實施“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工程,到2030年,建設至少50個“污水零直排區”。(2)實施再生水回補工程。強化農村生態水回補工程,推動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對李村河、海泊河、樓山河、墨水河、風河、云溪河、澤河等河流實施再生水回補工程、治理保護和生態修復工程,改善河道生態環境。
3.建設美麗海灣行動。(1)實施美麗海灣工程。通過優化海岸帶及近岸海域開發保護總體布局,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加強海灣生態養護與修復,加強海洋環境預警監測能力建設。制定美麗海灣建設行動方案。借鑒靈山灣經驗,高起點推進嶗山灣、西岸前海灣區美麗海灣建設工程。(2)實施最美海島保護修復工程。加強海島生態岸線保護修復,推動靈山島、小麥島、小管島等海島環境基礎設施建設。(3)實施“凈灘凈海”工程。加強巡河管護,及時打撈入海河流漂浮垃圾,實現河海聯動。建設海上溢油應急指揮平臺,提升海上溢油應急能力。加大海域塑料垃圾治理力度,探索開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現狀調查及海洋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加大滸苔應急處置和打撈力度,探索綜合防治和資源化利用路徑。
4.守護凈土行動。(1)實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實施分區分類管控。加強大沽河等傍河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風險防控,保障水質安全。(2)實施污染場地修復工程。優先選擇修復及開發條件成熟地塊,依法探索污染場地“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
四、打造共享自然生態和諧之城
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手段,推進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健全陸海島灣一體生態監管體系,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體系,建設高質量山水林田海島灣生態系統。
(一)保護山海相依生態空間
1.構筑連山通海生態格局。守護好大沽河—膠萊河生態中軸,建設大澤山—大青山、珠山—鐵橛山、嶗山三個生態源地,構筑膠東半島綠色屏障。建設以膠州灣、鰲山灣、靈山灣等為主要灣區的濱海生態帶,提升白沙河、墨水河等濱海綠道品質。
2.深化全域空間生態管控。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整合優化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加強生態空間保護。嚴格落實海岸建筑退縮線制度,嚴控海岸線開發利用活動,嚴守自然岸線保有率。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開展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應用、跟蹤評估、更新調整以及平臺建設。
3.促進陸海景觀連續交融。有效貫通河流生態廊道、城市綠道和濱海綠道,串聯近岸灘涂濕地、砂質岸線、沿海防護林帶與濱海自然景觀,打通生態空間與城市綠地系統,加強潮間帶修復與河流緩沖帶建設。持續推進河湖岸線生態緩沖帶連續成片建設,打造親水駁岸。
(二)深化自然生態保護修復
1.保護海島灣岸重要區域。加強海草床、牡蠣礁等養護研究,培育海洋生物典型生境。實施生態島礁工程,恢復受損海島地形地貌和生態系統。開展膠州灣、鰲山灣等重點海灣以及海島生態保護與岸線修復,維持基巖、砂礫質岸灘岸線穩定。積極開展人工岸線生態化改造,實施重點岸線景觀優化工程。加強無居民海島保護監管,強化生態保育和生態建設。
2.強化灘涂濕地生態修復。持續推進墨水河、大沽河、北膠萊河等重點流域治理保護和生態修復,加強少海、唐島灣國家濕地公園等重要濕地保護管理,實施墨水河、祥茂河、桃源河、洋河等河口濕地保護修復治理行動,恢復特色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生境。加強沿海防護林建設。
3.提升重點山林質量與風貌。推進美麗嶗山等美麗山川建設,對城區山頭、嶗山山系、大澤山山系、大青山山系、黃島山群山系、即墨東部山群山系等重點生態區實施森林提質增效工程。持續推進林相改造,增加鄉土物種比例,還原和保護大澤山—大青山、嶗山、珠山—鐵橛山等重要山體自然風貌,探索地帶性植被還原方案。以黃島區、平度市、萊西市等為重點,對歷史遺留露天礦山開展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到2035年,歷史遺留礦山得到有效治理。
(三)強化陸海島灣生態監管
1.持續開展生態監測評估。建立常態化國土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監管機制。統籌開展重點區域(流域、海灣、海島)、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加強評估結果應用。有序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建立健全陸地和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
2.優化生態監管平臺系統。依法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健全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問題臺賬,探索自然保護地智能化動態管理。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開展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建立生物多樣性數據管理系統,實現全方位、立體化、數字化的生物多樣性信息展示和發布。
(四)建設生物友好灣區城市
1.深化生物多樣性資源普查。完善物種資源定期調查與生物多樣性數據庫、信息平臺、種質資源基因庫更新維護制度,編制重點生物遺傳資源目錄,及時更新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名單。建立我市野生中國特有動植物信息數據庫,推進國家特殊及珍稀林木培育和良種選育攻關。
2.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持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開展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文昌魚等海洋珍稀及瀕危物種保護工程。建設嶗山、膠州灣等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建立野生動物救護繁(培)育中心及野放(化)基地,實施珍稀瀕危和極小種群物種搶救性保護。到2035年,實現本地植物指數不低于0.8,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率達到100%。
3.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加強互花米草、松材線蟲、美國白蛾等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監測、預警、防范、治理以及生態修復。健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有害病原微生物及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預警體系。健全生物多樣性損害鑒定評估方法和工作機制,加大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打擊和執法、監督檢查力度。嚴格生物技術研發應用監管與生物實驗室管理。到2035年,外來入侵物種摸底調查完成率不低于95%。
4.營造生物友好城市氛圍。開展城市綠地系統植被近自然化改造和城市內河岸線自然化改造,探索建設城市生境花園,擴展野生動植物生存空間。依托動物園、植物園、海洋館等,加強體驗式生物多樣性科普教育。健全生物多樣性公益訴訟機制。
專欄3:自然生態空間守護行動
1.空間管控優化行動。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落地應用工程。建設“三線一單”數據智慧應用系統,支撐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共享共用工作,指導各區(市)加強“三線一單”在制定政策措施、編制規劃、環境準入、執法監管等領域的應用。
2.重點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行動。(1)實施河流濕地治理工程。加強河湖生態緩沖帶保護修復,按照生態保護型、農田型、村落型、城鎮型等不同類型,因地制宜建設沿河植被緩沖帶和隔離帶,有效阻控面源污染。加強產芝水庫水生態系統保護。(2)實施森林提質增效工程。實施生態修復造林、沿海基干林帶提升、低產低效林改造等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和森林撫育。
3.生態監測監管行動。(1)實施碳匯監測工程。建成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框架,探索海洋碳匯檢測評估方法。(2)實施膠州灣生態系統評估工程。開展膠州灣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評估。
4.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1)實施生物資源調查評估工程。建立農作物、水產、微生物、木本植物、特有物種、瀕危物種種質資源庫。編制全市陸生野生植物志、海域海洋生物志,建設市級野生動植物標本室。實現古樹名木全部建檔保護。(2)實施海洋珍稀及瀕危物種保護工程。實施丁字灣、嶗山灣和靈山灣等區域海洋生物本底調查監測,構建海洋生物可視化信息庫。適時更新海洋珍稀瀕危物種集中分布區范圍,并按需新建自然保護小區。積極推進海洋珍稀及瀕危物種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技術研究,建立海洋珍稀瀕危物種繁育中心。(3)實施自然教育工程。定期舉辦動植物攝影比賽等自然教育活動。開發生物多樣性研學、旅行路線。
五、打造環境健康安全韌性之城
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安全,統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提升城市全生命周期生態環境安全和多維韌性,構筑城市精細化、常態化風險管控和應急保障體系,積極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守牢美麗青島建設安全底線。
(一)嚴密防控生態環境風險
1.強化危廢全過程風險防控。堅持提能力、補短板、強監管,守護生態環境安全。完善危險廢物收集體系,規范危險廢物運輸轉移,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水平。完善醫療廢物收運體系,建立平急結合的醫療廢物處置體系。綜合運用信息化手段,持續更新維護危險廢物重點監管單位清單。
2.有效防控涉重金屬環境風險。深化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治理,聚焦電鍍、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等行業,以鉛、汞、鎘、鉻、砷等污染物為重點,嚴格落實重點行業環境準入管理。開展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動態更新全口徑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加強重點企業工藝清潔生產改造,推進涉重金屬行業工藝提升和污染深度治理,深入推進重點河流湖庫、水源地、農田等環境敏感區域周邊涉重金屬企業污染綜合治理,持續減少重金屬污染排放。
3.加強化學品和新污染物管控。持續推進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明確治理路線圖和時間表。開展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和環境風險評估。健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管理制度,加強新污染物調查評估、環境管理登記監督檢查。對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實施“一品一策”。嚴格石化、涂料、紡織印染、橡膠、醫藥等行業新污染物排放及環境風險管控。到2035年,全市建成較為完善的新污染物治理體系。
4.強化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嚴格落實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安全許可、環境監測、應急響應等管理要求,形成多部門協同聯動工作機制。推進核與輻射安全隱患排查專項整治行動,有序推動大數據在輻射安全監管、輻射應急等多場景應用。強化核與輻射監測網絡建設,加強放射性物品、裝置全周期、動態性、實時性監管。做好近海輻射環境專項監測。完善核與輻射應急響應體系,加強輻射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二)加強氣候韌性能力建設
1.強化韌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關鍵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提高重大民生工程項目韌性。持續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工程,建設連續完整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加快構建以河道、水庫、湖泊和蓄滯洪區為架構的高標準防洪減災體系。推動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生態保護修復、海灣治理、城市熱島緩解、生態多樣性維護、礦山綜合治理等領域應用。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構建統籌應對各災種、有效覆蓋各環節的災害防治體系。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建設達到先進水平。
2.提升城市管理多維韌性。持續開展全市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影響及風險評估,統籌開展全要素、全過程、全空間風險評估。將韌性城市理念融入規劃、建設和管理全過程,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和生態修復治理,排查整治尾礦庫環境風險,提升城市生態韌性。凝聚可持續發展、城市體檢、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合力,提升制度韌性。加快經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升城市經濟韌性。提高公眾危機意識,增強社會適應變化能力,提升城市社會韌性。
(三)健全環境健康保障體系
1.健全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健全監測預警、應急預案、應急組織、應急隊伍、城市安全、恢復重建、綜合保障和應急宣教等工作體系,綜合提升應急保障能力。構建區域風險防范與應急聯防聯控機制,完善環境應急責任體系。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風險監測、預警預報、應急指揮等領域應用。健全海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體系,建立多方聯動的應急協調機制。
2.完善城市健康保障體系。加強環境與健康管理長效化和制度化建設。開展環境與健康基礎調查、監測風險評估,加強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環境健康監測影響評價工作。強化城市空氣質量穩定達標管理,探索建立空氣質量健康指數體系。加大高品質飲用水工程設施投入、管理和維護力度,建立從“源頭到龍頭”的全過程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深化聲環境管理,推進噪聲污染防治,強化責任落實。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統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調控,加強食品全鏈追溯、全程監管,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專欄4:環境安全韌性提升行動
1.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提升行動。(1)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提升工程。鼓勵石化、化工等大型企業根據實際需要配套建設高標準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依法探索在有條件的工業園區開展小微企業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試點。(2)醫療廢物收集處置能力提升工程。建立醫療廢物轉移電子聯單系統,推進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貯存、處置等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依托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做好轄區內門診部、診所、醫務室等的醫療廢物統一收集暫存處理,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回收率。(3)海洋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工程。及時清理入海河流、溝渠入海口、水閘處、防潮大堤堆積垃圾。建設完善黃島小型溢油應急設備庫、青島中型溢油設備庫、董家口港區溢油應急設備庫,針對裝卸石油或危險化學品的港口、碼頭和裝卸站等重點風險源,定期開展應急演練。
2.新污染物和化學品管控行動。(1)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工程。聚焦重點區域石化、基礎化學原料制造、紡織印染、橡膠、醫藥等重點行業,以重點園區、企業及優先評估化學物質為重點,開展新污染物“篩、評、控”試點。對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企業,依法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含量限值。(2)交通運輸及港口危險化學品監管工程。推進“互聯網+監管”模式,強化規范監管、精準精細監管。嚴格執行危險貨物道路水路運輸及港口裝卸、儲存作業準入規定,提升港口堆場、倉庫、罐區等危險化學品配套存儲場所安全管理能力,嚴格危險化學品船舶裝卸、洗艙、過駁等作業環節安全監管。
3.城市災害風險防范行動。(1)自然災害防范治理工程。開展自然災害危險性評估,建立災害風險空間數據庫,劃定主要災害、綜合災害風險易發分區。推進防震減災、地質災害治理、海洋災害治理、森林火災等災害防治工程設施項目建設。(2)防洪排澇水利提升建設工程。建設防風暴潮工程、防潮減災工程,建立防臺風減災及海堤管理日常及應急響應機制。
4.城市應急管理能力提升行動。(1)城市應急管理能力數字化建設工程。建設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和一體化應急指揮平臺。(2)城市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工程。為基層應急管理工作人員配備常用應急救援攜行裝備,選取條件較好的區域建設移動指揮中心、綜合應急救援服務站。在交通不便或災害事故風險等級高的鎮(街道)建設應急物資儲備點(庫)。
5.“健康青島2030”行動。(1)健康細胞建設工程。探索開展健康家庭、健康社區、健康村、健康學校、健康企業、健康機關(單位)、健康醫院、健康餐廳(食堂)、健康市場(超市、商場)、健康廣場(公園)、健康步道(街、路)等健康細胞建設。(2)優質供水保障工程。建設完善智能水務系統,推進水源優化調配、二次供水,提升水質精細化管理能力。完善城鄉管網設施建設,維護維修老舊管網。(3)噪聲污染防治工程。開展聲環境功能區劃分評估,劃定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監督落實工業、施工建設噪聲污染防治。預留交通設施噪聲防治空間,在可能造成嚴重噪聲污染路段,采取安裝聲屏障、隔聲窗等降噪措施。針對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中容易引發噪聲擾民問題的文體活動,督促公共場所管理者落實責任。分類建設寧靜場所,引導居民自發組織建設“寧靜小區”,推動群眾自我管理和約束。
六、打造同美普惠宜居典范之城
完善城鄉服務功能,推動城鄉建設融合發展,塑造具有鮮明特色的靚麗城鎮風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全面建設現代美麗宜居城市,滿足人民群眾對美麗城鄉的新期待。
(一)推動城鄉統籌協同發展
1.促進城鄉經濟融合發展。推進城鄉要素配置均衡化,以即墨區、平度市、萊西市為重點,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統籌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布局,依托李哥莊、泊里、藍村、南村、新河、姜山、龍泉等經濟強鎮(街道),規劃建設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功能互補和深度融合,發展體驗農業、創意農業、功能農業等。有序推進城中村改造,搭建集體經濟平臺,鼓勵村集體以合資聯營、投資入股和就業參與等方式,與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合作。
2.構建全域特色景觀風貌。通盤考慮土地利用、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因素,推進城鄉一體規劃設計。強化城市整體特色風貌控制,保護和培育具有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城市標志景觀,挖掘青島歷史文化名城街區、老工業遺產文化價值,拓展文化生活空間,打造特色街區。強化城市建筑色彩和風格引導,延續美麗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城市面貌。維護“村嵌山海間、鄉融田園里”的青島特色鄉村風貌,加強山地石頭房、青瓦磚石房建筑風貌保護。
3.建設全域城鄉綠道網絡。統籌城鄉生態廊道、景觀廊道、通風廊道和城市綠道布局,積極構建市域全覆蓋、完整連貫的綠道網絡,加強城市通風廊道預留和管控,緩解城市大氣污染和熱島效應。到2035年,形成連山通海、串景連園、連通住區和公共空間,服務綠色生活的綠道體系,兼顧生態保育功能與市民休閑需求,綠道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70%。
4.構筑全域城鄉基礎設施網絡。推動城鄉環境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統一推進、統一管理,逐步形成由城市向鎮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加大對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處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支持力度,以鎮村為單位建設區域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中心。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
(二)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1.推進全域公園體系建設。建立自然公園(含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其他游憩開放空間等多層級公園體系,因地制宜合理增補社區公園,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實施公園分級分類規范管理。建立公園智慧化管理系統,提升公園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公園融城,構建海灣都市特色公園服務體系,打造“最青島”和“新青島”魅力海岸帶。
2.營造綠色潔凈城市空間。推廣留白增綠、拆墻透綠、變廢改綠、立體綠化等多維增綠增園增景的綠色城市建設模式,建設連續、開放、共享的濱海城市開敞空間系統。高標準推進城市更新,協調新老城區形態格局,強化城市空間和建筑布局管控,以精細化“微改造”提升城市環境品質。持續開展潔凈道路、潔凈桶點、潔凈清運、潔凈公廁、潔凈岸線、潔凈廠站、潔凈家園等“七個潔凈”行動,提升環衛精細化管理水平。
3.建設美麗宜居社區。深入推進社區治理,加大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社區供給力度,建設住有所居、全民宜居、全齡關懷、低碳韌性、智慧生活的宜居社區。加強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推進完整社區建設,打造“15分鐘生活圈”。提升公共活動空間景觀,完善社區出行綠色慢行系統,配建多用途體育健身設施和公共活動場地。推進住宅物業管理全覆蓋,不斷健全社區管理機制。實施社區公共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和管理,建設未來社區。
(三)打造美麗宜居特色城鎮
1.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充分發揮平度市、萊西市城區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紐帶作用,提高輻射帶動能力。依托特色經濟功能區,開展新一輪小城鎮創新提升行動。合理確定新市鎮、新生小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提高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
2.加強城鎮建設特色引領。因地制宜創建文化旅游、影視、商貿物流、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科技教育等特色城鎮,培育產業轉型升級、輻射帶動農村發展的優良載體。推動生態環保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城陽動車、姜山新能源汽車、南村智能制造等綠色低碳產業城鎮。促進店埠鎮、院上鎮、云山鎮等高效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打造具有農場風情的生態共富城鎮。推動大澤山鎮、南墅鎮、馬連莊鎮文旅產業協同發展,打造生態文化特色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提升城鎮居住、就業和公共活動空間品質。
(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1.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健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管護長效機制。實施鄉村綠化美化提升行動,因地制宜開展荒山荒地荒灘綠化、農田防護林建設。扎實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推進農村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鼓勵引導養殖戶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養殖轉變,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2.打造清潔富裕美麗田園。持續開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完善廢舊農膜、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處理體系,加快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聚焦種植業、畜牧業、海洋漁業、微生物四大領域,培育一批高產、優質、專用品種。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著力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因地制宜發展北方茗茶、優質果品、森林康養、鄉村民宿和觀光旅游等產業,打造鄉村產業特色發展模式。
3.建設“齊魯田韻、青島品質”美麗鄉村。立足鄉村原生態底色,通過新業態植入,提升鄉村品質風貌。尊重鄉村自然地理格局,打造“一鄉一韻、一村一景”的膠東特色風貌美麗村居。深入開展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堅持片區化規劃、標準化建設、產業化融合、景區化提升、品牌化運營,打造美麗鄉村片區。推動美麗鄉村、美麗村居建設與美麗經濟發展互促互動。
專欄5:城鄉普惠宜居行動
1.公園城市建設行動。(1)實施城市綠道網絡建設工程。建設濱海綠道、城區綠道和浮山、太平山、午山環山綠道,通過綠道充分串聯山體、河流、公園、道路,形成公園城市網格體系。(2)實施公園綠地建設工程。結合城市更新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以嶗山區、城陽區、即墨區等為重點,新建及拆遷區域內優先保障規劃社區公園綠地建設。持續推動山頭公園整治提升,鼓勵利用游園、小型開放綠地,多措并舉建設面積0.01公頃以上的口袋公園,提供方便可達的綠化活動場地。(3)實施林蔭廊道建設工程。對進出城市主要道路、高速公路、鐵路周邊進行綠化改造提升;結合重要節點綠化,改造建設小游園。
2.宜居城鎮建設行動。實施市政設施建設工程,新增城市集中供熱配套面積500萬平方米、海綿城市達標面積15平方公里、環衛公廁200座,新建城市燃氣及供熱管網500公里、綜合管廊10公里。
3.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1)實施農村有機廢棄物再生循環體系建設工程。建設區域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中心,完成農業生產廢棄物非正規堆放點整治。(2)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重點治理涉農鎮(街道)駐地、中心村、水源保護區、城鄉結合部、旅游風景區等區域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建設污水管網、集中污水處理站等。
4.美麗田園建設行動。實施畜禽養殖場(小區)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工程。新建、改建、擴建規模養殖場要按照“兩分三防兩配套”標準配建糞污處理設施。在散養密集區,加快構建區域糞污集中處理中心體系。
5.美麗鄉村建設行動。(1)實施美麗鄉村示范創建。深入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實現村莊公共空間干凈整潔。(2)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工程。加快路網提升、道路通達、通行安全保障、融合發展樣板、運輸服務升級“五大工程”建設,提升農村道路質量效益。
七、打造生態文化魅力傳承之城
有機融合齊魯傳統文化底蘊和膠東海洋文化特質,厚植生態人文底蘊,強化生態文化服務供給,推進美麗建設全民行動,創建文明典范城市,以生態文化賦能城市軟實力。
(一)厚植自然和諧文化底蘊
1.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加強齊長城(青島段)保護與利用,推進歷史城區保護和老城區申遺。保護傳承膠州灣東岸百年工業文明,為工業遺產“賦能、賦美、賦魂”。加快“鄉村記憶”工程建設,加強雄崖所村、青山村、鳳凰村、官莊村、茶山村等歷史文化名村及傳統村落保護。實施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計劃,傳承發展膠東大鼓、嶗山道教音樂、魯繡·即墨花邊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生態價值觀的保護、傳承、弘揚和發展。
2.建設國際海洋名城。實施海洋文化提升工程,建設嶗山名山文化展示區、濱海歷史文化帶和齊長城瑯琊臺文化帶,構筑城市海洋文化走廊。參與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挖掘瑯琊臺、金口港、板橋鎮重要遺址的海洋文化價值,支持開展媽祖文化等海洋文化交流,促進海洋文化傳播。
3.塑造城市文化魅力品牌。打造高品質生態旅游線路,催化“生態+旅游”疊加效應,健全康養旅游產品體系,塑造生態文化旅游品牌。擦亮“電影之都”“音樂之島”“帆船之都”“足球之城”等城市品牌,持續提升“丈量青島”等特色宣傳營銷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活力之城·時尚青島”城市品牌形象。
(二)強化生態文化服務供給
1.豐富優質生態文化產品供給。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題材的文學、影視和音樂等藝術創作支持力度。依托嶗山風景名勝區和齊長城遺址等文旅資源,深入挖掘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基因,健全生態文化創作機制,加強生態文化產品開發。舉辦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主題文化活動。鼓勵開發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網絡文學、動漫、有聲讀物、游戲、短視頻等。
2.完善生態文化公共服務設施。探索建立生態文化主題場館。持續推進“博物館之城”品牌建設,深度挖掘館藏文化資源,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生態文化創意載體。利用各類自然生態博物館、科技館、展示廳等場所建立自然教育中心、科普基地。加強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完善鎮(街道)、村(社區)生態文化展示體系。探索實施“互聯網+”生態文化服務。
(三)推進美麗建設全民行動
1.推動生態價值觀深入人心。深入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傳教育,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培訓。加強生態文化基礎理論研究,多渠道、多途徑培育生態文化,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培養青少年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積極引導和支持社區、企業、非營利性組織等開展生態實踐活動,多措并舉提升全民生態意識。
2.培育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大力發展綠色旅游和綠色消費。持續推進“光盤行動”,堅決遏制餐飲浪費行為,堅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全方位提高全社會節能、節水、節糧等節約意識,引導公眾綠色低碳消費,形成生活新風尚。實施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建設綠色供應鏈。
3.建立全社會多元參與行動體系。持續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引導更多市民參與美麗青島建設活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橋梁紐帶作用和群團組織廣泛動員作用。完善生態環境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推進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體系建設。
專欄6:生態文化魅力出彩行動
1.城市歷史文脈傳承保護行動。(1)實施歷史文化保護工程。對瑯琊臺遺址、板橋鎮遺址、天柱山摩崖石刻、齊長城遺址、三里河遺址、即墨故城遺址、六曲山墓群、東岳石遺址、大澤山石刻及智藏寺墓塔林等進行科學保護、修繕和開發利用。(2)實施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依托紡織、啤酒釀造、機車制造等特色工業文化,加強工業遺產研究利用,完善特色工業旅游產品體系。對工業遺產進行綜合保護改造,打造具有工業歷史風貌的現代藝術和創意產業園區。支持工業文化遺產博物館建設。(3)實施非遺傳承人搶救性工程。以膠東大鼓、嶗山道教音樂和魯繡·即墨花邊等非遺項目特色表演為重點,打造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新模式。創新保護秧歌、剪紙、木偶戲、彩繪葫蘆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藝術品種。推動即墨田橫祭海節等民俗活動創造性轉化。
2.城市文化品牌塑造行動。實施濱海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加強濱海文化作品創作,推出以生態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旅游線路,打造以“山海城灣”一體化為底色的濱海文化品牌。
3.生態文化服務供給行動。(1)實施生態文化載體建設工程。以有條件的傳統村落、自然公園、海島等作為生態文化載體,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生態文化體驗園和各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教育基地。(2)實施傳統劇目保護與數字轉化工程。加大扶持地方原創文藝作品力度,傳承發展呂劇、柳腔、茂腔等地方戲曲劇目。加快民間藝術精品數字化建設。
4.綠色生活建設行動。廣泛開展“光盤行動”,推進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建設和宣傳。
八、打造現代環境善治樣板之城
健全科學完備、現代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促進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健全生態環境管理體系
1.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落實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收益分配制度。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深化在政策措施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方面應用。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建設,促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逐步實現法治化、常態化、規范化、科學化。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成效評估,深入實施區域差異化評價制度,持續深化大氣、水等環境要素專項評價。
2.完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增強生態保護治理系統性。健全多領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探索建立水源保護生態補償制度。完善環評源頭預防管理體系,落實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制度。落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落實排污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制度,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二)優化綠色發展激勵機制
1.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廣靈山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經驗,開展生態產品目錄清單編制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工作。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多元路徑,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鼓勵各區(市)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探索海域和海島生態產品市場化、實體性運營。推進用能權、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市場化交易。完善能源、固體廢棄物處置、污水垃圾處理、節水節能等重點領域價格形成機制。
2.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積極參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基金設立。加強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金融支持路徑研究。深化青島西海岸新區氣候投融資試點建設,探索建立企業金融碳賬戶。加強金融機構綠色企業和項目識別,建立綠色企業金融支持“白名單”機制。積極開展環境權益融資、綠色消費信貸、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綠色保險等金融創新,建立健全綠色金融組織體系,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創新中小企業、社區、社會公眾綠色低碳行為價值轉化機制,推動構建多元碳普惠體系。創新發展環保管家、環境醫院、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等環境治理模式。
(三)加強美麗建設科技支撐
1.加快“一網統管”數字化轉型。運用數字技術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完善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構建以數字孿生流域為核心的智慧水利體系。加強對“智慧環保”應用平臺基礎數據的支撐和調度,推動多部門數據平臺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打造智慧城市標桿,爭創省級首批五星級標桿城市,探索開展全區域全領域數字化轉型。建設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整合環境質量、污染源、環境影響評價、“三線一單”、排污許可和執法等數據資源。健全大數據輔助決策長效機制,持續提升實時感知、智能預警、精準溯源、協同管理的生態環境智慧治理能力。
2.強化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創新生態環境執法監管模式,依托在線監測、用電監控等平臺系統,開展線上“云執法”。持續提升大氣、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溫室氣體、噪聲、生物、輻射等監測能力,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裝備現代化配置和人才隊伍專業化培養,以“執法藍”守護“生態綠”。
3.加強生態環境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生態環境高層次科技人才、市場人才和配套產業人才引進制度,落實高層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勵政策措施,培養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引進或培養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新領域,以及環境科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復合型技術人才,吸引更多人才進入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服務領域。
4.加強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創建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加快關鍵環保技術產品自主創新與成果轉化。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強化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研究,攻克生態環境關鍵技術,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轉化應用揮發性有機物治理、PM2.5與O3協同控制、小流域生態修復、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清潔煤燃燒、物聯網監控等先進技術。
專欄7:現代環境制度建設行動
1.制度先行護航行動。適時修訂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地方性法規、規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大沽河等跨區(市)生態補償,完善生態補償制度。
2.打造一流數字環保行動。(1)深化生態環境“一張網”工程。健全完善空氣環境、海洋生態環境、地表水環境、聲環境、土壤環境、農村環境、輻射環境、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監測制度。(2)創新打造集成式綜合執法數字化平臺工程。利用無人機、5G信息傳輸、AI智能識別、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和“四位一體”智能辦案系統,提升環境監管水平。
3.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行動。實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一攬子工程。推廣靈山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經驗,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在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經營開發融資、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方面應用。加強品牌培育和保護,打造區域特色鮮明的生態產品品牌,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
九、打造生態文明窗口之城
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揮對外開放和綠色發展綜合優勢,構建全方位、多領域、高層次的深度融合綠色開放新格局。
(一)推進綠色發展合作共贏
1.深度參與全球海洋合作與治理。推動全球海洋治理,加快海域生物多樣性養護、藍色碳匯、海洋限塑等合作進程。推進“透明海洋”“絲路方舟”等海洋科技合作伙伴計劃,實施透明海洋與氣候變化、藍色生命與生物資源開發、藍色碳匯與健康海洋等重大科技攻關。建設面向全球的海洋管理機制和現代化海洋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全球海洋生態示范中心,提升國際海洋事務交流及治理影響力。
2.融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發揮上合示范區作用,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綠色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投資合作,積極推進國際航運低碳發展,爭取境外經貿合作區綠色發展試點。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高質量實施,加強與日韓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海洋保護與開發和綠色細胞建設等領域技術交流合作。精準對接綠色貿易節點建設、工業綠色轉型、多雙邊綠色科技合作等需求,積極參與對歐洲、中亞、西亞、非洲等國際合作,加強與港澳臺交流合作。
3.發揮黃河流域綠色協同開放龍頭作用。以綠色產業鏈協作和產業轉移引領膠東經濟圈協同開放創新,加強青島都市圈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加強與黃河流域城市在綠色投資、綠色產業協作、生態文旅、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領域開放合作,引領黃河流域綠色低碳貿易創新發展。健全區域綠色合作機制,探索“雙向飛地”“共管園區”等跨城市、跨區域合作模式。
(二)開拓綠色開放創新優勢
1.加強綠色合作交流。深化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服務、基礎設施等領域國際合作,推動綠色低碳領域重點產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結合新舊動能轉換,鼓勵外商投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等行業和領域。以生態康養、生態科普研學、海洋觀光、生態文化等為重點,加強國際文旅合作。
2.搭建高質量國際合作平臺。依托上合示范區、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等開放平臺,以綠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創新為重點,探索搭建環保科技和產業交流發展平臺。依托中德生態園、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等合作平臺建設,打造高端生態智慧園區、零碳園區。建設農業對外合作交流新平臺。搭建綠色金融跨國合作平臺。積極參與“藍色伙伴關系”建設。
(三)打造生態文明展示窗口
積極參與國際生態環境標準和規則制定,提升青島標準、青島品牌和優勢專利技術產品國際影響力。深度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積極參與遠洋、深海、極地環境研究和保護國際合作。積極承辦生態環境領域國際性會議。利用多元渠道平臺向國際國內宣傳推廣美麗青島經驗。
專欄8:綠色開放合作行動
1.全球創新網絡融入行動。實施綠色開放合作深耕工程。依托上合示范區、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等平臺,加強與全球尤其是上合組織國家間綠色技術交流和產能合作,積極搭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技術轉化中心和產業孵化平臺。
2.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行動。(1)搭建環保科技和產業交流發展平臺。開展節能環保領域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積極開展余熱余壓深度回收利用、PM2.5和O3協同控制、海洋污染治理、污染物治理監測和溯源等領域科技創新。(2)打造全球海洋科創平臺。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積極爭取新增布局全國重點實驗室,做強國家深海基地、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青島分院等海洋高端創新平臺。建成國際先進、全面開放的海上綜合試驗場。
3.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交流展示行動。(1)舉辦生態環境領域國際性會議。積極承辦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會議、中國—北歐可持續城市發展合作會議等。爭取設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秘書處青島辦公室。(2)深度開展全球海洋事務交流合作。推動東亞海洋合作平臺實體化運營。積極參與北極“冰上絲綢之路”和南極全球治理國際行動。積極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申遺。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美麗青島建設工作機制,統籌推進美麗青島建設各項工作。市直有關部門(單位)根據職責分工做好本規劃綱要落實和對各區(市)的指導監督工作,各區(市)負責本規劃綱要在本地的組織實施工作。做好美麗青島建設成效評估,加強評估結果應用。
(二)加大投入保障。圍繞美麗青島建設重點任務,謀劃實施經濟綠色轉型、環境品質提升、生態保護修復、美麗樣板打造、基礎能力建設等領域重大工程項目。按照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相匹配原則,落實美麗青島建設支出責任。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支持。各區(市)合理安排對美麗青島建設重點領域、重大任務、重點項目的財政支持。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美麗青島建設,構建多元化融資格局。
(三)創新試點引領。建立點線面共推的試點體系。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試點建設,推動建設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園區等不同層級的美麗單元,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青島建設格局。及時提煉總結美麗青島建設典型經驗做法。
(四)強化宣傳引導。持續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研究、學習宣傳、實踐創新和國際傳播,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深入開展美麗青島建設成效宣傳,按照有關規定表揚在美麗青島建設中成績顯著、貢獻突出的先進單位和個人。建立全社會深度參與模式,推動美麗青島建設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凝聚強大建設合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美麗青島建設氛圍。
附件:美麗青島建設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