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風力替代人力勞動的做法早已有之。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經開始用風車灌溉、碾磨谷物。
而到了現代,海上的風力更可以轉變成電力能源。由此衍生的海上風電產業,也是廣東大力支持發展的海洋經濟六大產業之一。
利用風力發電,是如何做到的?這樣發電有哪些優點?《船說廣東》走向深藍特別節目帶你走進位于汕尾的中廣核海上風電基地一探究竟。
海上的風能如何轉變為電能?
中廣核新能源海上風電(汕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穗興介紹,海上的風力帶動了海上風力發電機的風輪旋轉,利用電磁感應現象,風能就轉換成了電能。
當然,這還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電能要通過集電線路經過海上升壓站進行升壓,再通過海底線纜輸送到陸上集控中心,最終再匯入電網送到千家萬戶。“升壓是為了在電力輸送的過程中減少損失,盡可能(低損耗)地把電能輸送到電網”。
而陸上集控中心,就像是這套系統的“大腦”。在中廣核汕尾海上風電基地陸上集控中心,運行人員可以遠程向風場設備發出指令,實時監控、管理風機設備。
我們還常常說,海上風電是一種清潔能源。
這是因為利用海上風能進行發電,不需要燃燒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也就不會產生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與此同時,海上風能源源不絕,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就像蘇軾在《赤壁賦》中所描繪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以這次我們探訪的項目為例,等到中廣核汕尾140萬千瓦近海淺水區海上風電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每年將可為廣東省提供清潔電能約40億千瓦時。
光看數字也許沒概念,但如果換算一下,利用風能進行發電,可以等效節省約120萬噸標準煤,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40萬噸、一氧化硫2000噸。因此,發展海上風電,可以為生態環境保護、電力結構優化乃至“雙碳”目標的實現發揮巨大作用。
結合陸豐市“美麗鄉村景觀示范帶”的規劃理念,中廣核還率先在這里推行“光伏+鄉村振興”的聯合開發新模式,攜手當地政府共同打造了廣東省首個“美麗鄉村+智慧光伏”“零碳”示范區。
到2030年廣東海上風電產業總產值將超4000億元
胡穗興介紹,中廣核汕尾后湖海上風電項目是粵東地區首個海上開工、首個并網發電的海上風電項目,也是粵東地區在建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
“汕尾市有著豐富的碼頭、岸線資源,海域風資源稟賦優越,可以實現海上風電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同時,汕尾市還有很好的海上風電產業基礎,規劃在建臨港工業產業園。”胡穗興說:“我們以海上風電項目資源為牽引,先后引進明陽、中天、天能、長風等一批頭部企業入園投資建廠,預計園區達產后年產值將超過300億元,帶動就業超3000人。”
對于在廣東發展海上風電,負責多個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的胡穗興很有信心。
他認為,廣東省海岸線長,沿海風能資源豐富,具有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的資源優勢。“同時,廣東還是能源消費大省,發展海上風電等新能源也是廣東能源結構優化轉型的迫切需求。廣東的經濟實力、市場需求,為海上風電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事實上,發展風電已經成為不少國家推進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應對氣候變化的突破方向。“雙碳”目標的提出,更為海上風電產業帶來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根據此前廣東省出臺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修編)》,到2030年,廣東建成投產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00萬千瓦,海上風電產業總產值將超過4000億元。
海風不僅“吹”來了清潔能源,更“吹”動了一個千億級產業的發展。
向海而生,因海而興,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20多年來,廣東省海洋經濟生產總值一直領跑全國,最近這幾年大力發展的海洋經濟六大產業,更為海洋經濟發展注入了充沛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