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西藏第一條“電力天路”——青藏聯網工程迎來建成投運十周年紀念日。
工程投運10年來,極大緩解了西藏藏中電網冬春枯水季節嚴重的缺電局面,開啟了藏電外送新時代,為助力西藏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及邊疆地區和諧穩定,推動西藏清潔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奠定了堅實基礎。
結束西藏電網孤網運行歷史
青藏聯網工程由西寧—格爾木750千伏輸變電工程、格爾木—拉薩±4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藏中220千伏電網工程三部分組成。項目總投資163億元,于2011年12月建成投運,徹底結束了西藏電網長期孤網運行的歷史,實現與全國大電網互聯互通。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底,該工程累計向西藏送入電量87.67億千瓦時,送出電量56.77億千瓦時,創造直接社會經濟效益14.57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青藏聯網工程的建設投運,使西藏電網安全穩定水平、電網供電能力、電能質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有效緩解了枯期西藏電網電力缺口和豐期水光等富余清潔能源消納問題。
青藏聯網工程以及后續青藏高原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群的相繼建成,標志著以電力為核心的青藏高原能源通道及樞紐暢通,對內將極大強化青藏高原與內地聯接,通過電力帶動能源流、信息流的快速交融;對外則是區域(中亞、南亞)能源互聯互通的關鍵,為世界其他地區高海拔超高壓電網建設作出成功范例,有力推動與周邊國家的電力聯網,為強化國際合作及交流提供堅強支撐。
闖入高海拔電工技術“禁區”
面對高海拔、高寒,嚴酷的自然環境,青藏高原曾是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的“禁區”。
據介紹,青藏聯網工程建設中首次攻克了高原生理健康保障、高原生態環境保護、高原高寒地區凍土基礎施工、高海拔過電壓與絕緣配合“四大世界難題”,創造了12項世界第一。該工程推動我國成為了世界高海拔電工技術領域的“領頭羊”,填補了高海拔輸變電工程規劃設計、設備制造、施工建設等技術空白,創新研發了一系列施工技術及電力裝備,形成了高海拔地區超高壓輸變電工程建設標準。
記者了解到,青藏高原凍土具有熱穩定性差、變暖反應敏感、水熱活動強烈等特性。凍土層穩定是青藏直流線路長期穩定運行的基礎。
為解決在高海拔高寒凍土基礎施工問題,在青藏聯網工程中,相關單位有針對性的進行了關于凍土工程問題的專題研究,完成了多個前期專題報告和施工專題報告,并針對研究成果在青藏聯網工程第七標段進行了試驗,為凍土施工積累了豐富經驗。
此外,對于高海拔設備絕緣這樣的世界難題,青藏聯網工程針對高海拔設備外絕緣等15類課題60多項子課題研究,依托工程建設項目有效孵化科技創新項目,并全面應用在工程建設中。
青藏聯網工程投運十年來,依托工程建設積累的寶貴經驗,西藏相繼建成了川藏聯網、藏中聯網和阿里聯網三條“電力天路”,全面形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海拔最高、環境最復雜、建設難度最大的高原超高壓輸變電工程群。
帶來光明也帶來財富
對于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建成投運僅僅是開始。十年來,面對高寒缺氧、環境極端惡劣的青藏高原,國家電網公司投入極大的精力全力確保工程安全穩定運行,累計投入8.7億資金升級維護,開展年度檢修10次,完成設備檢修1.1萬余臺,完成技改大修80項和重大隱患治理49項,無差錯操作21萬余次,實現了安全穩定運行。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安全屏障、生態屏障和戰略資源基地,在國家安全和發展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10年以前,西藏電網網架結構極其薄弱,部分地區僅靠小型水電站、太陽能光伏電站和柴油發電等供電,電力十分緊缺,邊遠地區甚至無電可用。
青藏聯網工程不僅為沿線百姓帶來了光明,也為當地百姓帶來了真金白銀的財富。
以青藏聯網工程為起始,如今,一條條“電力天路”推動西藏主電網不斷向更加艱苦和偏遠地區延伸,形成了主電網覆蓋西藏74個縣(區)和主要鄉鎮的統一電網,全區主電網供電人口近330萬,較2010年增加166萬人;西藏電網最高用電負荷不斷刷新新紀錄,全社會用電量從2010年的20.41億千瓦時增長4倍多,達到了2021年11月的89.11億千瓦時。在電力能源的助力帶動下,西藏GDP較2010年增長近3倍,達到了2021年前三季度的1440.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