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行業“希望盡快出臺標準,標準早晚要出來,晚出不如早出,出臺后,該升級的升級,該規范的規范,該淘汰的淘汰,可以讓產業走向規范化、合法化。”
中國微型電動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副秘書長羅會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標準的制定將推動低速電動車產業的規范化發展。標準出臺后會鼓勵有技術、有能力的企業擴大規模,有助于我國低速電動車產業技術進步、質量提升。”
標準之爭問題多
低速電動車因價格親民、使用便捷,近年來產銷量逐年攀升,2016年,產銷量更是雙雙破百萬輛,市場的火爆催生出百余家生產低速電動車的企業。
據了解,低速電動車國標的管理思路主要是,上路需有資質、標準、牌照、駕照、保險等,在安全管理方面將與普通乘用車相同。在行業看來,如果按照目前透露的標準進行調整,低速電動車銷量將因此銳減。
“標準的實施,對技術含量不高的企業來說打擊很大,低端產品將就此切斷。”一家低速電動車企負責人告訴記者。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行業爭論的焦點主要聚焦在參照乘用車管理、車型尺寸、搭載鋰電池等方面。
全國汽車標準化電動汽車專業委員會顧問陳全世告訴記者,“現在各方矛盾很大、問題很多。矛盾最大的是搭載鋰電池、生產資質、地方保護等,不好處理。”
上述車企負責人認為,不能簡單地將低速電動車納入乘用車管理抑或是摩托車管理,應根據低速電動車的時速和路權等制定相應的安全法規及技術性能標準。
國內絕大多數低速電動車依然使用鉛酸蓄電池,目前發展較快的幾家低速電動車企業對低速鋰電車型進行了技術儲備。不過,技術升級導致企業成本大幅增加,由此導致,搭載了鋰電池的車型售價要高出不少。而這將導致低速車性價比優勢喪失,倒逼消費者購買傳統燃油車,因為不論是價格還是后期使用成本,現在傳統汽油車具有相對優勢,這不利于新能源汽車推廣。
“現在鉛酸電池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從生產工藝到流程再到循環體系,已經很完善了。究竟用哪種電池應該由市場來決定。”上述車企負責人坦言。
在羅會明看來,“究竟最終是否強制使用鋰電池還要等標準正式公布之后,個人認為不管是鉛酸還是鋰電池都可以用。”他進一步建議,既然鋰電池應用在電動汽車中有補貼,那在低速電動車中也應該有,“這是值得討論的地方,不然說不過去。”
何時出臺尚屬未知
那么業界關心的標準何時能夠出臺?
據羅會明介紹,標準制定、國標出臺一般要24個月,“之前說今年3月份能出來。雖然低速電池車標準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還是要走程序的,要經過討論、公示、征求意見、專家評審再到最后公布,這個程序是不能省略的。個人預計今年能夠出臺。”
“個人覺得,標準還是很難出來,要么都升級成為正規軍,要么還是低速電動車,行走在邊緣地帶。”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汽車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吳輝對記者表示。
在陳全世看來,盡管矛盾、問題很多,但關鍵還是要看國家的決心。“標準并沒有技術難度,關鍵是要靠國務院來推動,現在5部委對低速電動車發展存在分歧。”
去年年底,公安部禁止在山東德州試點低速電動車,引發業界的極大關注。“公安部作為執法部門,其態度尤為重要,低速電動車的管理是按照乘用車管理還是單獨管理,保險、上牌、駕照等怎么要求?最終決定還是在國務院。”吳輝坦言。
在業內看來,“標準既不能太高,讓企業夠不著;也不能太低,沒有門檻。”
“既要跟蹤技術發展方向,又要對市場有了解,有一套公正、公平、客觀的評價體系。標準太高,會讓企業都倒掉,不利于行業發展;標準太低,則會造成亂象叢生,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上述車企負責人認為,“標準要滿足兩個條件——得人心、有水平。好的標準是引領低速電動車產業方向的導航;不好的標準則是勞民傷財,讓行業喪失優勢。”
市場發展空間大
盡管標準遲遲未出使低速電動車產業揪心不已,但也不乏好消息傳來。
上月底,國家發改委批復核準了河南速達電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萬輛電動汽車項目,成為第12家獲得牌照的低速電動車企業。這在業內看來,符合國務院對低速電動車“升級一批、規范一批、淘汰一批”中的“升級一批”政策,使之晉升正規軍行列。
此外,地方上也屢屢傳來解禁低速電動車的消息。據了解,一些地方政府陸續放寬對低速電動車上路的限制,給予其特定的路權,比如山東、河南、江蘇、湖北等省份的部分城市。
低速電動車涉及到千萬人口的出行問題,有統計數據顯示,95%以上的車主每天上下班的出行半徑在30公里以內,加之城市道路的擁堵以及停車位緊張,低速電動車是一個不錯的代步工具。
“電動車小型車是未來發展趨勢,小型電動車將是中國未來國民車,中國市場可能更需要微型電動車和低速電動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歐陽明高就明確表示。
在羅會明看來,低速電動車用戶體驗便利,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市場空間還是很大的。
談及未來低速電動車的發展,“一是選擇‘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二是與地方政府合作,讓有一定技術含量的車型準入;三是與大型車廠合作,共同研發,提升技術、質量等。”上述不愿具名的車企負責人建議。
來源: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