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伏產業再次迎來重磅文件,工信部、住建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為光伏產業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主要涵蓋制造端和應用端兩大方面,其中提出了在有條件的城鎮和農村地區,統籌推進居民屋面智能光伏系統,鼓勵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推廣太陽能屋頂系統;開展以智能光伏系統為核心,以儲能、建筑電力需求響應等新技術為載體的區域級光伏分布式應用示范;提高建筑智能光伏應用水平;積極開展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筑建設示范等一系列要點。
近年來,上海建工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以完善全產業鏈、發揮全產業鏈優勢為核心,持續拓展光伏產業,發展清潔能源,正在走出一條聚焦新興業務、凸顯專業優勢、構建板塊聯動的光伏業務發展新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布局光伏電站投資
自2016年起,上海建工外經控股集團旗下的上海市機械設備成套(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成套”),就開始積極布局光伏電站投資領域,目前已打通光伏電站開發、投資、建設及運維一體化產業鏈。
2016年1月,上海成套投資建設的上海成陽新能源臨港奉賢產業園4.86兆瓦屋頂光伏電站項目正式并網發電。這是上海建工投資的首座光伏電站,也是“十二五”期間上海首座全電上網屋頂光伏電站。
2017年9月,上海成陽海事大學0.66兆瓦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通過驗收,首次將綠色環保新能源帶入校園,也標志上海建工光伏產業經營規模的穩步擴容。
2021年8月,上海成加西郊農產品交易中心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全部并網發電,裝機容量約3.39兆瓦。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上海成套臨港奉賢產業園、海事大學、西郊農產品交易中心三個光伏電站項目總計發電量突破4013萬千瓦時,節約12843噸標準燃煤,減排32774噸二氧化碳、338噸二氧化硫和2662噸煙塵,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與此同時,上海成套正在加快同上海建工旗下投資公司在新基建光伏電站領域的投資合作,以投資光伏電站推進上海建工光伏產業聯動,推動上海建工下屬各子集團圍繞光伏咨詢、招投標、電站設計、設備集成、電站總承包施工、監理、運營維護、智能檢測等業務的深度合作,形成光伏技術優勢和產業鏈合力。
做大做強光伏業務供應鏈
2021年全年,上海成套光伏供應鏈業務營收總額已近40億元人民幣。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深挖潛力,針對光伏行業內核心客戶的核心供應商,將供應鏈觸角延伸至供應商前端原料采購中,介入原料采購進一步加深與供應商的合作,多方位全角度了解光伏行業上下游的供需現狀。
供應鏈做大做強的背后,是上海成套在光伏貿易領域多年的耕耘。
1998年,代理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進口高效太陽能電池單片及太陽能科研設備,上海成套成為上海甚至全國最早涉足光伏行業的外貿企業之一。
2002年,為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引進高效太陽能電池片及封裝材料,用于國家“光明工程”西藏日喀則地區42個太陽能電站工程,解決日喀則地區10萬貧困人口的用電難題。
2006年,為臺灣地區最大的太陽能屋頂電站臺南慈濟醫院提供全套光伏電站的設備、設計和施工方案。
到2007年,光伏產品每年的進出口總額均保持在3-4億美元;2006年更是攀上高峰,全年進出口總額超過5億美元。2013年至今,與行業頭部制造企業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在制造技術及應用領域內容中,均涉及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光儲直柔”等建筑光伏相關概念,如鼓勵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推廣太陽能屋頂系統;開發長壽命、高安全的BIPV光伏構件、光伏瓦,支持建筑屋頂光伏行動等。
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是一種將太陽能發電(光伏)產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術,不同于光伏系統附著在建筑上的形式。光伏建筑一體化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光伏方陣與建筑的結合,如與建筑屋面的結合;另一類是光伏方陣與建筑的集成,如光電瓦屋頂、光電幕墻和光電采光頂等。
對于上海建工而言,憑借現有技術實力與產業鏈聯動,挖掘BIPV業務,將綠色建筑、建筑翻新與光伏產品相結合,將成為未來發展光伏業務的一大優勢,也將為今后進一步發展清潔能源找到合適的場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