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藍海 構造海上風電安裝平臺
2011年,晁世方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便加入原海工院船體與平臺所總體室,開啟了海上“大力水手”的總體設計之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將近十年的工作經歷,讓晁世方養成了重視積累,提前做好準備的工作原則。“剛開始設計的時候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比如平臺參數的設置、房間的布置等,都需要慢慢摸索,過程中也會忐忑不安,計算數據也更加小心翼翼。”晁世方回憶起2013年剛接手“龍源振華貳號”風電安裝船項目時的狀態,為了研究清楚這些問題,晁世方選擇主動出擊。
當時,項目組在校核該平臺漂浮工況下的吊重丟失穩性時遇到了瓶頸。由于“龍源振華貳號”是國內第一條具備漂浮起吊作業能力的風電平臺,規范上對這部分的要求還處于空白狀態。為了解決難題,晁世方和團隊多次前往船級社溝通,通過計算平臺的回復力、發生狀況時傾斜的角度等數據,最終找到了一種合理衡準,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一套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吊重丟失穩性的計算方法,為公司后續風電安裝平臺的設計校核乃至推動規范的更新提供了原動力。
“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大膽創新,細節上要謹小慎微,通過這次項目,我也實現了從‘初出茅廬’到‘小試牛刀’的蛻變,”晁世方說起項目經驗時侃侃而談。如今的他,對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的設計工作已然漸入佳境、愈發嫻熟,除了多與用戶溝通、與團隊碰撞思想火花之外,更重要的是深入項目現場,這可是檢驗設計工作合理性的“制勝法寶”。平臺建造完工后,晁世方和團隊就要在現場開展相關試驗,往往需要在平臺上常駐半個月之久,實地測量、檢驗設計效果,甚至需要通宵達旦,只為了等待特定的天氣條件或拖船等設備,盡可能滿足多種試驗情況。
“如果不去現場,你可能無法理解設計人員隨手畫的一條線,在現場將會是多大的尺寸,所以我們對待每一個數據都嚴謹認真,這些數據、線條構建和支撐了現實中的龐然大物。”晁世方對自己從事的設計工作充滿敬畏。在設計“龍源振華叁號”風電安裝船時,總體設計要在前期確定主尺度的選擇、可變載荷的考量以及艙室的布局等,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晁世方忙得焦頭爛額,微信群和郵件的輪番轟炸仿佛吹響戰場上的集結號。“總體設計忙兩頭”,晁世方忙完前期設計工作之后,等項目接近完工時,又迎來了傾斜試驗、操作手冊、完工穩性、防火控制圖等重頭戲,更需要集中精力處理每一個環節,從而保證平臺的使用安全。
這些繁瑣復雜的細節工作使晁世方的專業水平獲得較大提升。至今,“龍源振華叁號”仍然是世界上最大起重能力的風電平臺,不僅具備2000噸起重能力,還擁有超大甲板面積等多項創新。目前,晁世方設計團隊已經實現600噸、800噸、1000噸、1200噸、1500噸、2000噸以及2500噸吊重能力的系列船型研發,積累了一套完整的風電船總體設計經驗。

“做技術真的不能著急,要打好基礎,積累經驗,同時要敢于跳出舒適圈,開放思路,創新思維。當然,我們的實踐還要建立在安全可靠的基礎上,這是做設計的底線。”分享起設計工作的心得,晁世方頗有體會地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