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關村(7.830, 0.17, 2.22%)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
日前,國家能源局印發《電力并網運行管理規定》和《電力輔助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新版“兩個細則”),對管理規范的對象和內容進行了豐富和拓展,特別是激發了新型儲能的靈活性價值需求,被業內視為保障電力市場有序運營、促進源網荷儲協調發展、建立分擔共享新機制的綱領性文件。
新版“兩個細則”將給儲能市場帶來哪些新機遇?對儲能上下游企業來說將起到哪些引導性作用?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
《中國電力報》:時隔十五年,為什么此時修訂發布《電力并網運行管理規定》和《電力輔助服務管理辦法》“兩個細則”?
俞振華:舊版文件是針對我國2002年廠網分開后電力系統日益突出的廠網矛盾、廠廠矛盾等問題所提出的制度性文件,有力地緩解了我國電力系統快速發展過程中的棘手問題,保障了我國過去10余年的電力安全穩定建設運行。
而后,隨著大規模集中和分布式新能源的并網運行,電動汽車、儲能、虛擬電廠等新型技術的涌現及電力體制的深化改革,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所表現出來的低碳清潔化、雙端隨機化、主體多元化、源網荷儲互動化、交易機制多樣化等特征,傳統的建設運行機制已無法滿足其客觀需求。
為更好地體現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客觀規律,將《發電廠并網運行管理規定》更名為《電力并網運行管理規定》,將《并網發電廠輔助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更名為《電力輔助服務管理辦法》。其中,《電力并網運行管理規定》重點對包括新能源在內的發電側并網主體、新型儲能、用戶可調節負荷等管理進行了修訂完善;《電力輔助服務管理辦法》重點對輔助服務提供主體、交易品種分類、電力用戶分擔共享機制、跨省跨區輔助服務機制等進行了具有前瞻性的豐富與擴展。
《中國電力報》:修訂后的新版“兩個細則”有哪些特點?
俞振華: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談。
一是拓展了并網運行管理新主體,并網主體已由單純的源側常規發電資源,擴展到了包含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太陽能(9.870, 0.02, 0.20%)光伏、太陽能光熱、新型儲能、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等覆蓋源側、荷側的多元化資源。
二是拓展了電力輔助服務新品種,電力輔助服務已由調頻、調峰、備用等常規手段,新增了轉動慣量、爬坡、調相、穩控切機、快速切負荷等輔助服務品種。
三是完善輔助服務分擔共享新機制,按照“誰提供,誰獲利;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電力輔助服務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了輔助服務考核補償機制,明確跨省跨區發電機組參與輔助服務的責任義務、參與方式和補償分攤原則,建立了用戶參與的分擔共享機制,可一定程度上疏導電力系統運行日益增加的輔助服務費用。利用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等技術,將以往僅可向下調節的用戶可中斷負荷,拓展到“能上能下”的用戶可調節資源,用戶可結合自身負荷特性,承擔必要的輔助服務費用或按照貢獻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以市場化方式提升需求響應能力,形成了可貫穿到用戶側的電力成本傳導機制。
四是健全了更加靈活的市場化價格競爭機制,《電力輔助服務管理辦法》涵蓋了輔助服務品種、主體、準入、參與機制、需求確定、調用機制、考核機制、補償機制、分攤機制等全部關鍵要素,相信市場并依靠市場機制,以市場競爭方式確定調頻、備用、轉動慣量、爬坡等輔助服務的提供主體,通過市場機制形成交易價格,降低系統輔助服務成本,優化系統運行效率,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中國電力報》:2013年,石景山熱電廠作為全球首個火儲聯合調頻項目正式運行。至2020年,我國儲能參與調頻的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674.8兆瓦,在儲能參與輔助服務市場八年的時間里,存在哪些問題?
俞振華:首先,按效果付費的市場建設思路還需要進一步推動貫徹,建立能夠反映快速調節資源價值的市場機制。同時,建議進一步研究建立適宜新型大規模儲能參與的調度運行機制,在細則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充分考慮各市場主體的訴求,在一定時期內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中國電力報》:電力輔助服務成本能夠合理傳導至用戶,又會創造很多新模式。您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儲能應用將會出現哪些新特點?
俞振華:激活電力市場,“誰受益、誰承擔”是未來電力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過去,發電側儲能的成本分攤無法向用戶側傳導,而發電企業不愿增加分攤成本,因此間接阻礙了儲能項目的建設,削弱了儲能投資意愿。完善分攤主體后,將促進儲能更好的通過電力市場響應用戶需求,形成商業閉環??梢云诖?,隨著輔助服務市場盤子增加、交易品種增多,消納風光的總體系統成本將大幅低于傳統的風火打捆或光火打捆方式。
《中國電力報》:目前,新能源場站配置儲能規模較大,占據新型儲能新增裝機比例超過50%。新版“兩個細則”發布后,新能源+儲能電站如何參與輔助服務市場?
俞振華:儲能與新能源場站結合,可提供包括一次調頻,二次調頻,平滑出力,改善預測精度,線路增容,調峰,備用,離網調試等多種應用價值。目前由于缺乏補償機制阻礙了儲能的可持續發展,未來儲能+新能源的模式需要看各地輔助服務市場的品種設計,與電力資源稟賦及政策緊密相關。當前,儲能參與輔助服務的主體身份已經形成共識并得到認可,未來還需要各地區進一步推動細則落地。目前來看,一次調頻、二次調頻和調峰有望成為第一批體現儲能價值的輔助服務形式。
《中國電力報》:電力輔助服務的種類多樣,儲能執行不同功能的經濟效益如何?在電力輔助服務的不同品類中,儲能如何找到最適合的應用場景?
俞振華:目前,調峰與調頻是儲能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的主要品種。電網對于儲能參與調峰的需求大,但對儲能來說收益低。參與調頻對儲能而言收益高,但規則不夠市場化,儲能調度量不足。在輔助服務市場沒有充分建立前,收益已經隨地域規則不同呈現出兩級分化態勢。未來對儲能電站投資,要充分分析區域能源結構,輔助服務的供需變化,調度規則,政策趨勢以及各市場主體對相應品種的觀點態度,才能找出儲能的最適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