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臺山海宴鎮近海一望無際的灘涂上,放眼望去,一行行、一排排光伏板整齊排列,海天相接處水光一色。
12月28日上午,總裝機容量500兆瓦漁業光伏發電項目首期工程成功并網。這是迄今粵港澳大灣區單體連片規模最大的漁光互補一體化項目,這些光伏板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高效單晶光伏發電組件。

臺山海宴漁光互補一體化項目占地面積約6500畝,總投資約22億元,由廣州恒運集團與中國能建廣東院共同投資建設,整個項目將安裝44.6萬多塊光伏發電板,首期工程200兆瓦。光伏發電是最優質的綠色能源之一,是當前新能源的重要投資方向,具有顯著的能源、環保和經濟效益,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項目全面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5.43億千瓦時,滿足11萬戶家庭全年用電量。”中國能建廣東院副總經理陳瀾介紹說,與同等規模燃煤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省標煤約19.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約53.4萬噸,相當于大灣區約7.5萬畝森林的碳匯量。
“‘漁光互補’綜合高效利用土地,開啟了在廣東沿海灘涂發展光伏發電的新模式。”陳瀾表示。
“漁光互補”就是將光伏發電和漁業養殖有機結合,在水面上方架設光伏板陣列,利用太陽能發電,下方水域發展特色養殖,使水域空間得到全方位立體利用。通過“一種資源、兩種產業”的集約發展模式實現漁電豐收,可謂一舉兩得。

海宴鎮位于廣東省臺山市西南部,瀕臨南海,擁有45公里長的海岸線,可開發的淺海灘涂面積達10萬畝。與此同時,當地年平均日照時數高達2006小時,每平方米太陽輻照度達5119兆焦耳,按照《太陽能資源等級總輻射》國家標準,屬于太陽能資源“很豐富地區”。這樣的沿海灘涂,既是生蠔、對蝦、青蟹等特色水產繁殖的天然福地,也是建設光伏電站的最佳場所。
“海宴項目計劃引入農業農村部重點推廣的集裝箱高密度養殖技術。”廣州恒運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水良介紹說,在岸基上搭建集裝箱式循環養殖箱進行養魚,通過與池塘進行水循環,實現水體凈化和水位平衡。通過這種方式養殖彩虹鯛等魚類,比原來養蠔的產值高很多,可促進當地漁業產業向現代高效漁業養殖轉變。同時漁民每年每畝地的租金收入可達1200元;公司計劃再將光伏板下方水域低價返租給當地村民,當地村民將有租金收入和養殖收入兩份收入。項目在25年運營期內,將累計為當地增加稅收12億元。“漁光互補”不僅成為春風入戶的暖心工程,也成為了鄉村振興的真金白銀。
“漁光互補”同時也將附近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帶來新的觀光點。項目建成并網后,新穎別具的新能源科普基地也將隨后落成,創新“光伏發電+漁業養殖+觀光旅游+科普教育”的多功能觀光模式,為游客帶來更多休閑度假的創意體驗。
“希望繼續借力各方優勢,攜手加快構建區域淸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促進廣東清潔能源發展;并助力當地漁業增效、漁民增收、農村增綠,推動美麗鄉村再升級,為區域實現“雙碳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恒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許鴻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