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三峽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2021年12月25日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該項目不僅有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還創下了國內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升壓站、國內同等容量下重量最輕的海上升壓站等多個“全國之最”。此次廣東陽江170萬千瓦海上風電全容量并網發電,每年可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約47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可減排二氧化碳約400萬噸,進一步為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廣東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了三峽力量,也為綠色高效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超級工程”
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為什么會選址廣東陽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里的資源優勢:陽江海(島)岸線長458.6公里,約占廣東省海岸線的1/10,省管海域面積1.23萬平方公里,風資源稟賦優異,全年大風天數多,海上風能資源豐富。除此以外,也和政府支持密不可分:廣東省和陽江市全力支持發展海上風電,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省管海域規劃裝機容量達2000萬千瓦,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陽江市更是全力打造國際風電城,海上風電產業已成為全球產業鏈最完整、配套最齊全的風電產業集群。三峽集團在廣東省、陽江市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實現了陽江200萬千瓦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項目裝機315臺,是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超級工程”。

三峽陽江200萬千瓦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提供綠色清潔電能56億千瓦時,可滿足約240萬戶家庭年用電量,與同等規模的燃煤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8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460萬噸,為廣東省能源安全、能源自給,為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轉型、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早日實現和社會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據悉,除了陽江之外,廣東其他沿海地區風能資源也非常豐富。粵西地區的湛江、江門和珠海,粵東地區的汕尾、汕頭、潮州、揭陽等地均適合建設海上風電場。
時間緊、任務重:僅用一年半施工時間創造奇跡
“我們團隊的平均年齡29歲,很多都是剛畢業的研究生,沒有海上風電作業的經驗,但求知欲和可塑性非常強。大家經常聚在一起開會,優化施工方案,每個人都積極參與。”騰華燈是工程建設中工程管理部經理,他帶領團隊邊學邊干,沒有現成的可借鑒的經驗,就摸著石頭過河,“時間緊、任務重,我們的施工時間只有一年半,而陽江海域海況惡劣且復雜,6月-9月份臺風頻發,10月-2月份為季風季節,風高浪急,路徑難以預測,破壞力極強。根據常年統計,每年的可作業天氣窗口只有100天左右。”騰華燈還提到了陽江海域的地質條件:“復雜多變,覆蓋層淺,巖面起伏較大,基礎嵌巖多,巖面變化快給設計帶來極大的影響。這里的海水很深,涌浪波長較長。項目水深30m左右,涌浪波長120m左右,需要至少140m以上大型船機才能作業,符合條件的船機資源嚴重不足。”
三峽集團很多員工都是湖北人,2020年初,由于新冠疫情暴發,工人們被困在湖北,導致項目實質性施工從6月份才開始,影響了4個月的黃金作業窗口,同時受疫情影響,鋼結構加工晚且不連續,造成海上施工的不連續,對整個2020年施工進度造成極大影響。盡管困難重重,三峽集團的員工們一點兒都不怕,集團統籌做好材料備貨、生產制造、設備儲貯、設備運輸、施工資源和質量安全六大保障措施,終于順利實現項目建成投產。

揭秘:“超級工程”背后有班平凡英雄
世界最大百萬千瓦級海上升壓站、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國內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升壓站、國內同等容量下重量最輕的海上升壓站……三峽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創下多個“世界之最”“全國之最”。這一超級工程背后,是建設者們辛勤的付出。
嵌巖小組的向君因為工作電話太多,被電信部門誤識別為電話號碼異常。“作為一個管理類工作,要想每一個環節不脫節,每日N多個電話是跑不掉的。”在面對導管架運輸、變更索賠的談判等重難點事項,向君作為嵌巖小組的領頭羊,總是挺身而出,積極去處理各種棘手問題。
當海上有緊急險的困難要攻克時,余洪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毫不猶豫沖鋒至一線。因空間有限,作業人員較多,海上可睡的地方很少,于是老余同志就開始了游擊隊式蹭鋪,小會議室中一張行軍床、一套蓋的被子,這就是老余同志在海上的夜宿,有時候他還拿著睡袋,睡在風機上。
2021年11月12日晚,海況不是特別的好。三航五基礎施工的弟兄們為了項目能按時完成,在做好充分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鉚足了勁決定乘著晚上風浪略微變小的情況下,熬夜完成植樁任務。11月的廣東陽江海面,施工嵌巖平臺上雖然沒有北方的大雪紛飛,但是作為海上工程人的建設者們都對那種濕冷的寒意有著深刻的感觸,在寒冷的月光下,陣陣冷風刮在建設者們單薄的身子上。當晚天不作美,涌浪作怪,平臺上的弟兄們辛辛苦苦干了三個多小時后,看著越來越差的海況,也只能嘆氣撤下平臺,瑟瑟發抖的建設者們從平臺上下來,眼里都是對植樁沒能完成的難過。這個時候,同事倪常健趕忙將大伙引到食堂,在大家的驚訝中端出了剛剛煮的湯餃,他說“雖然受限于海上食材的種類,我只能為大家包上最簡單的素餡餃子,但是我從大家的眼里看到了一種從心底而來的開心。海上的施工其實就是大家一起的努力,我們理解兄弟們的辛苦,兄弟們也能感受到我們的關心,這才是我們可以啃下今年全容量并網這塊硬骨頭的精神支柱之一。”

成績單:三峽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的“全國第一”和“世界第一”
國內首根大直徑單樁基礎(2019年6月26日)
國內首臺三桶吸力筒導管架基礎(2020年8月)
國內首臺大直徑單柱復合筒基礎(2021年3月)
國內同容量最輕海上升壓站(2019年8月)
國內首座斜樁植入式嵌巖導管架升壓站基礎(2020年12月)
國內首臺芯柱嵌巖三樁導管架基礎(2020年11月)
南海首臺6.45MW大容量風機吊裝(2020年9月)
國內首臺大直徑四樁導管架基礎(2020年6月)
創造國內單施工船單月吊裝10臺大容量風機的吊裝記錄(2021年3月)
世界最大百萬千瓦級海上升壓站(2020);
平均1.5天完成一根單樁沉樁,創造國內單樁施工記錄;
獲批1項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省自然資源廳(2018)和1項科技廳項目;
浮式海上風電關鍵技術攻關和樣機工程建設引領方面,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浮動式激光雷達測風浮標(FLiDAR測風浮標)技術的應用和驗證對比方面走在國內前列(2020)。
空間型海洋綜合利用探索,成功聯合申報了全國面積最大的海上風電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