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業務板塊加快能源轉型步伐
在雙碳背景之下,各大傳統電力能源企業正加速清潔能源轉型進程,中國石油集團更是如此。
2021年4月,中國石油集團召開總部組織體系優化調整部署動員會,董事長戴厚良指出,優化調整業務板塊劃分,構建油氣和新能源、煉化銷售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務、資本和金融四大業務板塊(子集團),這也是中國石油首次把油氣與新能源并舉、而且列在四大業務板塊之首,可見其發展新能源業務的決心。
從具體實施的業務來看,一方面,中國石油在加快光伏站、充換電站、加氫站或綜合能源服務站等建設,即新能源發電、以及針對交通領域的汽車清潔補能的布局。另一方面,采油區此前大多采用柴油供電,這種模式在中國石油集團終端用能的碳排放中占有較大比重,因而油區的清潔供能需求成為了中國石油關注的重點方向。此前2018年9月中石油曾采購27套離網型儲能系統,以取代野外作業柴油機供電。
而2021年12月26日,中國石油最新版《2060年世界與中國能源展望》指出,要實現溫控1.5℃和雙碳目標、應從三個角度出發:一是加快節約用能;二是加快廢物回收利用、發展綠色循環經濟;三是加快突破關鍵低碳零碳負碳技術。中科院院士褚君浩此前曾表示: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實現低碳強國。只有發展低碳零碳負碳等關鍵技術,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碳排放,因而這也成為了中國石油主要攻關方向。
此前,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成立新能源新材料等3個研究所,主要業務就包含對儲能技術、氫能技術等研究。
投身儲能設備研發 首選兩種技術
在新能源業務的儲能方向上,中國石油集團首個課題為《電化學高效儲能與規模應用示范研究》。中國石油集團認為該項研究將對其“十四五”以及未來清潔電力業務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4月1日,中國石油連發三項儲能招標,可見其目前在儲能領域的需求和發展重點均在儲能核心設備的開發。分別為:《高功率電化學儲能電池管理系統與能量管理系統開發》、《鈉離子電池及儲能裝置開發與應用》。
從儲能應用場景來看,中國石油首先瞄準了風光發電大規模儲能配套,和油田的綜合能源供應和清潔轉型。因開采油區多位于偏僻地區,缺乏直接供電供能設施,且人員還可能隨開發需要而不定期移動,目前多采用柴油發電機保證所需電力。在《油區多能多負荷系統中儲能裝備能量管理系統開發》中國石油提出要求:開展微電網系統集成、能量調控策略等關鍵技術研究,結合油區多能多負荷系統供電特點,設計開發出一套針對油田應用場景的綜合能量管理系統。
從設備儲備方面,此批招標包含了對儲能系統集成中儲能電池、BMS、以及EMS三大核心設備的研發,以及電池pack、系統集成和示范應用。中國石油在招標文件指出,要打造中石油特色電化學儲能產品與裝備,形成電芯制備、儲能裝置搭建與應用技術體系。但因其在實驗室材料開發領域具有較完備的條件與研發能力,但在電池制造、軟件編制方面基礎極為薄弱,因而需要通過招標與合作方共同完成相關儲能電池及儲能系統集成裝備的研發。
在儲能電池技術路線選擇上,中國石油明顯青睞鈉離子電池和鈦酸鋰電池。
近兩年,因正極原材料更容易獲得、較鋰離子電池更具成本優勢,鈉離子電池的研發推廣熱度持續升溫,尤其在鋰電池正極材料持續暴漲的背景下,行業甚至有“苦鋰原材料久已”的感嘆,急需“鋰”之外的儲能技術突破。目前有寧德時代、中科海鈉、華陽股份在內的少數幾家企業正在布局。
此次中石油對鈉離子電池的布局重點,一是在滿足循環5000次以上、-20℃~60℃耐溫寬的正負極電極材料研發,二是在電芯產品研發、實現鈉電電芯批量制備,第三要開發電池管理系統與能量管理系統、電池模組集成技術等,最終要開發出安全穩定運行的低成本百千瓦級鈉電儲能裝備,實現50kW/100kWh的鈉離子集裝箱式儲能裝備在油田場景下的應用示范。
此外,中國石油還對高功率儲能電池技術——鈦酸鋰電池拋出橄欖枝。鈦酸鋰以高功率、低溫性能優勢一直在電池應用市場擁有相對固定的用戶群體,主要代表企業就是格力鈦新能源。近兩年隨著國家對多元化儲能技術的推廣,其應用場景也獲得了進一步拓展。
中國石油此次計劃引入合作方,共同完成鈦酸鋰電池模組PACK工藝方案,共同開發高功率鈦酸鋰離子電池模塊適用的BMS、和適用于規模化高功率用能的能量管理系統EMS方案。要求投標人近3年至少有一項10MWh及以上傳統風冷磷酸鐵鋰儲能項目供貨業績,以及近3年至少有一項10MWh及以上新型液冷磷酸鐵鋰儲能項目供貨業績。
最后,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石油在此批儲能設備開發招標文件中都明確:招標人中國石油和中標人將合作申請專利,且中標人在服務過程中獲得的技術成果、所有知識產權都將歸中國石油所有,中國石油可授權許可第三方使用。或許,這些儲能設備研發成果將成為中國石油切入儲能裝備領域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