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見稿》指出:基本形成集研發檢測與認證、裝備制造、港口服務與施工安裝、運行維護與管理等為一體的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成為國內領先的風電全產業鏈基地;大力推動海上風電項目建設,2025年底之前已核準10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全部建成投產;積極推動海上風電技術創新及示范應用,加快相關實驗室、科研院所建設和引進工作;積極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規劃建設陽西青洲島風電融合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推動建設示范性基地和相關技術應用,開展大規模集群式海上風電場輸電系統構建研究,打造百萬千瓦級海上柔性直流輸電設備制造和研發中心。開展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示范研究和應用推廣,重點發展適用于浮式基礎的大型大容量抗臺風機型,容量瞄準“10+”兆瓦級別。
《征求意見稿》提出:
重點構建“一城”——廣東(陽江)國際風電城
充分利用陽江市風電產業的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整合相關空間、產業、生態等規劃研究,加快構建全球領先的風電產業鏈生態體系。堅持“立足廣東、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發展定位,圍繞“一鏈引領、雙核驅動、三區交融、四心并舉、五能協同”的規劃理念,以風電產業空間與城市空間協調聯動為原則,秉承“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構建以提升風電產業鏈實力為引領,以產業生產核心、服務配套核心為驅動,形成陽江港片區、長洲島片區、金朗島片區“三區交融”的國際風電城總體空間布局,全力推動風電城內“一港四中心”建設和完善,積極拓展延伸產業鏈,協同推動風電、光伏、海洋能、氫能、儲能等產業發展。高標準規劃高水平打造全產業鏈高度一體化的國際一流的廣東(陽江)國際風電城。
全力打造“三基地”
——世界級風電全產業鏈基地。秉承高度生態環保發展理念,以“產、學、研、造、運、維”融合發展為特色,大力引進智能化、信息化技術,打造可持續、綠色智慧的世界級風電全產業鏈基地。實施大中型骨干企業培育工程和百億企業倍增計劃,加快培育和壯大一批大中型龍頭骨干企業,探索實施“鏈長制”,著力培育一批產業控制力和根植性強的“鏈主”企業和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積極引導國內外領先海上風電裝備制造企業聚集,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縱、橫向產業鏈不斷完善,海上風電裝備科技創新、研發試驗水平不斷提升。基本形成集研發檢測與認證、裝備制造、港口服務與施工安裝、運行維護與管理等為一體的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成為國內領先的風電全產業鏈基地,產品市場輻射全國、面向東南亞等地區,進軍歐美市場,在全球具有一定影響力。
——國家清潔能源基地。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目標,圍繞風能、太陽能、水能、核能等清潔能源資源稟賦優勢,并建設抽水蓄能、儲能等清潔能源配套項目,著力打造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以先發優勢和資源優勢推動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高效支撐國家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立足陽江市電力資源優勢,全力打造廣東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為“區”和“兩個合作區”發展提供清潔電力供應保障。
——能源產業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基地。堅持以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加快能源技術科研平臺和相關重點實驗室建設,完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開展海上風電示范性科研項目研究,謀劃建設原位海上風電試驗場,不斷提升陽江市能源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能源產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助力清潔能源產業長周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集聚。
大力推動海上風電項目建設
充分發揮海上風電建設條件較好、經濟性較優、開發潛力巨大等優勢,全力推動沙扒、南鵬島、青洲三廠址等已開工項目(合計350萬千瓦)2021年底前全容量并網,加快推動已核準的青洲、帆石等廠址風電項目(合計650萬千瓦)開工建設,2025年底之前已核準10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加快推進海上風電資源規劃及三山島項目等前期工作,盡快將新增省管海域場址納入規劃,加快新增省管三山島海域1000萬千瓦資源核準申報和前期工作,爭取2022年底具備開工條件,積極推動國管海域超過2000萬千瓦的深遠海資源摸查和納規工作。統籌規劃建設海上風電登陸點的海纜通道和陸上集控中心,節約建設用地,降低總體造價。
有序開發陸上風電項目。堅持項目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因地制宜開發陸上風電項目。“十四五”期間新增陸上風電項目30萬千瓦左右。
積極推動海上風電技術創新及示范應用
——加快相關實驗室、科研院所建設和引進工作。加快推進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建設,圍繞基礎科學和核心技術,以海上風電支撐結構、新材料和風機等大部件,海上風電核心施工裝備、施工工藝和方法標準化,海上風電風、浪、流、地質等創新監測與勘察技術開發及大數據系統,并網輸電技術為重點研究方向,支持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牽頭并聯合多方謀劃建設原位海上風電測試示范場區,成為全球領先的海上風電科技創新的研究中心之一,成為引領國際海上風電技術突破的戰略創新基地。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在國際風電城設立分支機構、研發中心、高水平實驗室、交叉研究平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推動形成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多方參與的科研格局。
——加強企業創新平臺建設。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協同創新的能力,支持龍頭骨干企業通過項目合作、高水平技術和人才團隊引進、聯合研發、聯合共建等形式,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匯聚,通過創建企業技術中心、產學研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等產業創新平臺,打造“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模式,提升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依托省級海上風電實驗室平臺優勢,聯合大型企業和重點創新型企業合作共建一批聯合實驗室和重點企業研究院,共享科研資源,發揮產學研協同作用。
——推動建設示范性基地和相關技術應用。開展高壓大容量柔性直流和交流海底電纜關鍵技術研發,并將關鍵技術成果率先轉化在陽江深水區風電項目開發中使用,積極向國家能源局申請建立國家級柔性直流輸電海上風電示范基地項目。開展大規模集群式海上風電場輸電系統構建研究,打造百萬千瓦級海上柔性直流輸電設備制造和研發中心。加快推動青洲、帆石等近海深水區開展輸電集中送出示范項目建設,為近海深水區項目開發探索路徑、積累經驗。開展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示范研究和應用推廣,重點發展適用于浮式基礎的大型大容量抗臺風機型,容量瞄準“10+”兆瓦級別,充分發揮浮式基礎承載大機組的優勢,推出適用于陽江海域特征的漂浮式海上風電裝備產品,開展相關技術示范應用及推廣。
全力打造風電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以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環節為引領,建設世界一流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帶動風電上下游產業及延伸產業鏈條集聚壯大,形成風電全產業鏈生態體系。聚焦高附加值環節,積極引入國內外知名企業,著力補齊裝備產業鏈短板,重點補齊創新力強、附加值高、運輸成本敏感的產業鏈環節。支持市內大型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發揮其市場優勢和行業影響力,帶動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企業的集聚發展。強化風電全產業鏈配套,繼續建設和完善“一港四中心”。以打造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優勢為目標,著力構建海上風電高端創新價值鏈,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絡,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風電全產業鏈高地。
積極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模式,規劃建設陽西青洲島風電融合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依托港口碼頭和海上風電等優勢產業,推進海洋牧場、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化進程,積極培育發展海上牧場、海上風機安裝平臺、海上風電多功能搶修船、海上風電安裝船等大能源裝備制造。依托高新區LNG相關項目,發展LNG動力守護供應船、LNG浮式再氣化駁船等海洋工程裝備。推動海工船廠發展,加強對錨鏈、系泊纜繩等系泊設備研發制造企業的支持力度,建立完整的系泊設備設計研發和制造產業集群。推進適用于浮式風電發展的高效海上施工技術及相關專業船機裝備制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