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評江淮大眾被“特批”這件事:是酸OR事實?日媒5月24日報道稱,中國汽車行業一次不同尋常的合作正得到政府的認可。安徽江淮汽車(JAC)5月23日發布消息稱,與德國大眾(VW)共同生產純電動汽車(EV)的計劃獲得了政府的正式批復。這是大眾與第三家中國企業合作。中國規定外資車企最多只能與兩家國內企業合作,大眾之所以能不受約束獲得特批是因為,處于蜜月關系的中國政府與德國大眾的想法在純電動汽車上不謀而合。
江淮汽車發布的消息顯示,將在其總部所在的安徽省合肥市建設年產能為10萬輛的工廠,開始與大眾共同生產純電動汽車。投資額約為50億元。今后,雙方將對半出資成立合資公司,預定2018年開始生產。
乍一看,中國最近似乎經常發表純電動車新工廠的建設計劃,但此次的情況并非如此簡單。汽車業界對于該消息也表現出復雜的心情。
原因在于,大眾和豐田汽車等外資企業要想在中國生產汽車必須與當地企業合作。而按以往規定最多只能與兩家當地企業合作。
大眾已經與中國大型汽車企業上海汽車集團(上汽)和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一汽)兩家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與江淮汽車合作將成為第三家。這雖然打破了規定,但卻獲得了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批準。
不僅如此,作為一家年銷售額約27萬億日元,全球銷量達到1030萬輛的行業首位車企,大眾為何要與江淮汽車這家在中國也只屬于中等規模的國有企業在純電動車領域合作呢?江淮汽車的年銷售額僅8500億日元左右,年銷量也只有64萬輛。
解開這次不可思議的合作謎團的關鍵要回看2015年10月。當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帶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了自己的故鄉安徽省。當地企業江淮汽車借機向大眾提出了合作建議,李克強拉攏默克爾推動了項目的啟動。
江淮汽車雖然在純電動車相關領域是實力強大的國有企業,但如果能與大眾合作將擁有極大的優勢。一方面,大眾也認為與江淮汽車合作的話有望實現中國企業擅長的低價位純電動車生產,是擴大市場份額的良策。
而在汽車行業的很多相關人士看來,此番合作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大眾覺得只要參與中國政府做后盾的合作方案,“就能在有望迅速擴大的中國純電動車市場也確保優勢地位”。
事實上,中國的汽車市場經常嚴重受到政府意向的影響,情況非常復雜。目前,如果是政府認可的純電動車,銷售時國家會提供銷售補貼,但判斷標準并不明確。從實際情況看,始終能享受補貼的只有中國企業,目前中國的環保車市場幾乎被中國企業壟斷。
政府稍微采取一點動作,競爭環境就會發生變化——中國市場存在這一不符合市場原理的競爭模式。大眾看透了這一點,與乍看上去不相稱的江淮汽車合作也是在中國純電動車市場的“黎明之前”瞅準時機做出的決定。
更進一步說,中國是大眾絕不能丟失的市場。中國市場的銷量占大眾整體銷量的4成。由于受到柴油車尾氣排放造假問題的影響,大眾正將業務重心轉移至純電動車上。也正因如此,大眾需要在有望迅速擴大的中國市場構建穩固的基礎。
中國政府也打算在今后的純電動車市場上讓本國企業占據優勢。如果也平等地給各大外資企業機會,那么中國企業勢必會與汽油車時代一樣處于劣勢。
賦予大眾特殊地位的話,還能引導其為加強中國國內企業的實力做貢獻。中國與很早就開始進行當地生產的大眾建立了長久的蜜月關系。
某大型日資企業的關系人士就此次合作表示,“這樣一來,純電動車的時代也將再次成為大眾的時代”。想在中國市場勝出需要怎樣做?大眾發現了與政府為友這一強大方式。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