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記者從國網寧德供電公司獲悉,去年,由市政府牽頭,國網寧德供電公司聯合寧德市環三售電有限公司探索建設海上漁排“風光儲”多能互補工程,截至目前,試點機容量達到289.99千瓦,預計每年可消納清潔能源28萬千瓦時,通過電能替代可減少碳排放243.6噸,在有效提高海上養殖項目供電能力的同時,推動了養殖產業綠色升級。

在三都海域,部分漁排已實施“風光儲”多能互補工程
去年6月,我省首個海上漁排風光儲微電網示范項目在我市投運,先后陸續在蕉城區白基灣海域、霞浦縣七星海域、霞浦縣下滸海域、福安市下白石海域及福鼎市佳陽海域開展首批5個海上漁排“風、光、儲、充、用”一體化試點,并結合電動船舶替代,推動清潔能源走進“海上田園”。
三都澳擁有全國最大的大黃魚養殖基地,形成了上萬畝養殖區。根據電力部門調研顯示,約30%的近岸養殖戶通過從岸邊拉電纜進行供電,存在電纜投資及維護成本高、可靠性低和違規轉供電加價和安全隱患較大等問題;約50%的養殖戶使用“光伏+儲能”的方式用電,使用的鉛酸電池存在使用壽命短、體積大、輸出功率小、安全隱患大、電池隨意丟棄污染環境等問題;剩余20%的養殖戶則為用柴油機發電或無電的情況。
立足我市全球領先的鋰電新能源產業背景,以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和“電動寧德”建設為契機,一場海上能源的“綠色革命”在我市興起。
“這個集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儲能、數字能源管理系統等技術為一體的智慧化項目,可實時監測各能源子系統的運行情況,進行源網荷儲優化協調控制、多種可再生能源互補和優化管控,實現海上漁排不間斷供電。”微電網項目負責人陳思偉介紹。
“微電網讓海上漁排用上了風電和光伏發電,用電功率從柴油發電機的10千瓦增加到了100千瓦,徹底不用擔心用電問題。”寧德市官井洋大黃魚養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向國說。
微電網打通了儲能技術難點,實現了“風光電”能源的轉換,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自然環境對用電需求的影響。“我們可儲電200千瓦時,夠漁排用十幾天,再也不怕斷電了。”宋向國告訴記者,“漁排上生活辦公用電部分,一年用電大概需要4000至5000千瓦時,富余出來的5萬多千瓦時可以供給生產用電。我們專門訂制的電動攪料機正在加工生產,下個月投用后,生產成本將比使用燃油機下降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