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遼闊的西北內部戈壁灘上,擎天而立上百臺風力發電機正在迎風飛旋,與藍天、白云相襯。風電葉片每轉動一圈即可產生一度多的電力,風電作為清潔能源正在我國蓬勃發展。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國內風電新增容量達7161萬千瓦,同比增長178.7%,而這僅僅是個開始。在“碳中和”目標指引下,2030年乃至2060年,清潔能源都有著清晰的增長軌道和明確的增量空間。

中國公司參與的意大利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并網。攝影 劉詠秋
風電葉片是風力發電機組的關鍵部件,也是風電整機成本中占比最高的零部件,葉片的80%成本來自于原材料,而60%的原材料成本來自于纖維材料玻璃纖維,小小的玻璃纖維材料牽動著風電產業的效能與前景。
剛剛過去的北京冬奧會上,延慶賽區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贏得全世界矚目,在這里舉行的雪車比賽驚險刺激,而雪車所需的重量輕、抗壓力的材料就來自玻璃纖維。在國外一項最新的科技實驗中,將廢舊風電葉片進行回收開發,提取其中的玻璃纖維材料制成拉風的滑雪板,性能穩健又靈活,完全不輸傳統名牌。在風機上轉了幾十年的葉片,回收開發后仍然能保持高強度質量,已然能夠充分證明葉片材料的價值。而隨著回收工藝的不斷發展,復合材料可在更多高端消費品上再利用。在未來大熱的”冰雪運動經濟”“環保循環經濟”賽道玻璃纖維勢必大放異彩。
除此之外,像血管一樣遍布全國的鐵路軌道也將迎來“盔甲”新衣。軌道設施常年處于露天的暴曬雨淋或隧道陰暗潮濕環境之中,對材料性能的要求很高。近期,由多家產學研單位聯合完成的新型玻璃纖維復合材料,通過為傳統軌道電力、應急設施“穿上”高強阻燃型玻璃纖維的新材料“盔甲”,其強度、阻燃、耐腐蝕、絕緣、導熱、耐水等綜合性能指標均達到較高要求。玻璃纖維將再次成為新型材料的寵兒,不久的將來,會在四川、重慶、貴州等多條軌道交通線路得到廣泛應用。
“風”光無限一“纖”牽。細小的玻璃纖維逐漸成為現代新興材料的排頭兵,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發展中爭取優勢、贏得主動,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市經濟建設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作為現代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和實踐,以玻纖纖維為代表的新型材料為現代產業構建發展注入了前沿的科技,培育了肥沃的土壤。
現代產業體系構建離不開深度創新。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本動力源是科技創新。玻纖纖維行業的發展過程和現狀啟示我們,以創新為根本動力,推動實施玻璃纖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格控制行業產能過快增長;以市場為導向,做好玻纖及制品的研究開發與運用拓展,著力推動全行業向科技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現代產業構建離不開產學研的深度融合。以科研產業化和市場化為核心,加快科技要素培育。協調推進經濟體制、科技體制改革,充分調動釋放科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高企業和企業家在創新決策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企業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著力攻克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正是由于前端的研發能夠快速進入市場規模投產,玻璃纖維才能廣泛應用于建筑、交通、電子、電氣、化工、冶金、環境保護、國防等行業,成為產業經濟增長的重要角色。
現代產業構建要推進“四鏈共融”。玻璃纖維所代表的新興材料在現代產業中的一次次廣泛運用和成功驗證,證明了科技創新、能源優化、現代產業轉型有著鼓舞人心的真正力量和價值。要加大各方面資源整合,開展協同創新,推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共融”,加強共性技術供給,才能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面對當前國內外環境的嚴峻考驗,我們必須在下一波技術浪潮沖擊來臨之前,主動出擊、嚴陣以待,更需要拓寬思路、擴大覆蓋面,推動玻璃纖維產業結構向縱深發展。新時代、新機遇、新挑戰,新材料企業要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匯聚高端技術人才,才能助力現代產業體系的航船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