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應從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更多考慮電力系統的需求,不僅僅是考慮本地因素。
——廣西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網規劃研究中心、南方電網領軍級技術專家潘珍
2023年4月14日,“2023年新型電力系統產學研融合發展大會”第一分論壇——華電青年學者論壇在華北電力大學順利召開。本場分論壇主要圍繞探索新型電力系統體系,進行深入研討。
會上,廣西電網有限責任公司電網規劃研究中心、南方電網領軍級技術專家潘珍帶來《廣西儲能布局規劃研究》的主題演講。北極星電力網整理如下:
據潘珍介紹,2022年廣西新能源裝機占比達到23%,發電量占比達到12%,位居南網五省首位。隨著“雙碳”目標提出,廣西新能源成為新增裝機的增量的主體,發電量占比逐步提高,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但新能源發展業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新能源消納問題突出。2022年廣西發布13次新能源消納受限預警的通知,在沒有提前送電計劃時,低谷向廣西送電最大達到21.3億千瓦時。同時電力保護風險加劇,導致電網緊急啟動避峰措施。
潘珍.JPG
她表示,要分析新能源出力特性,需要通過置信容量、有效容量,以及儲能的配置需求進行分析。目前儲能發展非常迅速,能夠提高系統的調節能力、加強調節能力建設、提高系統靈活性,是促進新能源消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必要手段。在整個新型電力系統構建過程中,要根據應用場景的需求、電網和負荷特性、電源結構來綜合考慮和選取儲能技術。“十四五”期間,廣西重點發展1-4小時短時長儲能。
10小時級日內調節儲能主要適用于負荷特性平緩、電力缺口較大、風電光伏規模較大的區域,以滿足日內的產業需求。一般應用于甘肅等北方地區;周內調節的儲能可應對臺風天氣,臺風天氣導致新能源頻發,將有3-5天面臨電量缺口的難題;季節性儲能適用新能源的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由于資源特性的影響,季節發電量不平衡的場景。
潘珍梳理出不同時間尺度、不同場景下儲能應用選型的參考。以廣西“十四五”輸電邊界為測算,充分發揮廣西位于南網的西電東送通道中間位置的優勢,可以送電廣東,外電送廣西,我們可以調節送進來的出力措施。第二是新能源的合理棄電5%,有效容量,新能源棄電5%,出力率值降了2%左右,新能源棄電對調峰的影響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目前,抽水蓄能項目建設周期較長,煤電靈活性改造推進進程也較慢,這會導致“十四五”期間電力缺口加大,需要通過電化學儲能來解決。綜合考慮,她建議“十四五”期間廣西儲能配置規模為200-300萬千瓦,“十四五”期間應該大力推動負荷側、需求側響應,形成以抽蓄為主,電化學為輔,其他作為補充的多元調節結構。
潘振表示,“十四五”期間廣西新型儲能應優先布局在電源側、電網側,采用集中和分散結合的方式建設。后期隨著市場機制和智能調控體系完善,鼓勵用戶側儲能建設,實現就地平衡,動態擴充。在電源側,重點配置在新能源的場站側,來減少棄電量。在電網側,優先布局在負荷中心、新能源送出困難的區域。其次布局在農村電網低電壓等區域。在用戶側,優先布局在供電安全性和電能質量要求較高的工業園區或企業內,以及大數據中心、高精加工的企業,其次布局在具備錯峰用電、用電成本高的企業,例如電解鋁企業。
根據目前儲能利用率來看,新能源配儲利用率最低。可以采用共享儲能模式,通過調控方式的創新來提高它利用率。在目前的電力市場機制不完善、智能調控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采用集中共享的模式建設儲能,才能提高利用率,更多地發揮作用。
潘振認為,儲能應從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更多考慮電力系統的需求,不僅僅是考慮本地因素。后續應繼續明確,讓儲能發揮不同功能,首先緩解輸變電設備的投資,起到電壓支撐的作用。另外,通過電力現貨市場,不同的節點不同的電價,引導儲能到需要的地方。最后,她希望在電網方面,盡可能地提前公開研究成果,將儲能放在系統更需要的地方,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