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看北京,純電動看北京,純電動的競爭趨勢,也看北京。
特別是,8月底,北京2017年新能源購車指標大多到期。各大車企之間的決戰已經打響。
紫禁之巔刀鋒劍影密布。此時,卻有一刀,揮向競品,刀背向外,刀刃向里。出刀者是吉利帝豪EV,不過此刀砍不砍下去,卻由消費者說了算。
吉利帝豪EV的“刀”是“鉅惠萬元,巔峰比駕”活動:吉利帝豪邀請北京新能源指標客戶來試駕。試駕之后,客戶仍決定不買吉利帝豪EV,而買了競品車型——這一刀就砍下去,吉利帝豪EV送客戶千元充電卡。這個活動活動日期是7月12日至8月12日,正合筆者“決戰”之期。
這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前所未有的激進營銷動作,恐怕也劇烈挑動了競品車企的神經。這一舉動釋放了什么信號?
我們從背景開始看起。首先,這一動作出現在北京市場。如前所述,北京是中國最大純電動市場,而且是最為開放的純電動市場,可售車型品牌達14個(實際同一車企的合并,如華泰和華泰圣達菲),競爭參與主體全國最多。
其次,這一動作出現在A級轎車市場。考察近期純電動乘用車市場,A00級車型再次回潮,但這一車型更多地面向行業用戶和地方市場。A級轎車,則是城市當中私人購車者首選,也就是吉利帝豪EV及比亞迪e5 300、比亞迪秦EV300、北汽EU260等車型。
這兩個背景提示我們,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總體還處在培育期、非充分競爭的大背景下,有一個局部市場,接近成熟的充分競爭市場,那就是北京的純電動私人購車市場。
所有人都同意,為效率計,新能源汽車市場要走向充分競爭。當前這個局部市場的現象,是總體市場的預演,因此值得特別觀察和分析。
試駕后沒有買車,反而買了競品車型,就送千元充電卡——這背后的競爭邏輯是,不怕貨比貨,就怕不識貨。雖然讓顧客上門花了大價錢,但轉化率足夠高的話,一定是劃算的。
獲得潛在客戶的機會成本已經如此之高,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升級的一個表現。
無論是2009年-2012年的城市試點階段,還是2013-2015年的全國推廣階段,中國新能源汽車參與主體不多。車企在倡導綠色環保、搶跑全球汽車產業新趨勢的共同旗幟下,在各自的優勢地區和車型上發展,心照不宣地共同做大蛋糕。
但是,到了2016-2020年補貼逐步退出,市場主導力量增長的階段,新能源汽車企業參與主體增加、產能擴張,相互之間的競爭已不可避免。一位新能源車企的總經理說過,當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由政策導向的機會成長型階段,開始向核心技術、核心能力、優勢品牌為導向的能力競爭型階段。在這個階段,車企只能拼產品力。
競爭階段的轉換很快,如果車企沒有做好準備,想拼產品,也后繼乏力——畢竟汽車的核心技術和品牌,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對應到電動汽車上,與以往不同的,就是在三電技術上的研發、應用能力。拿吉利帝豪EV為例,中國幾款主流的新能源汽車車型,不僅有多年的技術積累,而且開始有比肩全球一流的潛力。
電動汽車首先論電池。吉利帝豪EV采用的是CATL(寧德時代新能源)的動力電池,無論寶馬還是CATL都承認,這是寶馬調教出來的動力電池供應商。CATL不僅是華晨寶馬芝諾品牌的電池供應商,而且是其全球動力電池供應商。CATL也是上汽、北汽供應商,而且近日還有傳聞稱其正與蘋果秘密研發icar。
再論電機,吉利帝豪EV的供應商精進電機,由兩位在美國電機企業的骨干歸國創立。2008年成立之后,精進電機的產品逐漸被接受認可,如今不僅是國內諸多車企的供應商,也是菲斯科、克萊斯勒的供應商。
在電動系統方面的擇優而用,再加上帝豪傳統熱銷車型的成熟供應、生產系統,帝豪EV成為純電動轎車中產品力最強之一,也屬必然。
最后,買競品就送充電卡的舉動,雖然激進,但并不是拆人墻角的暗箭,而是愿賭服輸的明招。拼死相爭而不失禮,風度值得贊許。車企更多地在產品層面展開競爭,是消費者之福,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長遠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