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資質對于自主新能源品牌來講是極力想爭取的,截止到現在已經有10家車企獲得了新能源資質,他們分別是: 北汽新能源、長江EV、前途汽車、奇瑞新能源、敏安汽車、萬向汽車、江鈴新能源、重慶金康、國能新能源以及云度新能源。
隨著云度新能源獲得第10張新能源資質,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形成了由北汽新能源一枝獨秀轉變成了群雄逐鹿的格局,形成“鯰魚效應”。根據數據顯示:已獲得牌照的10家車企約能提供150萬輛產能。讓我們不禁想問:新能源資質的發放會不會進入短暫的“冬眠期”甚至是關閉,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車企都希望獲得新能源資質,比如樂視汽車,蔚來汽車,知豆電動車等。
在此背景下,10張牌照發放后,資質審批大門是否關閉,也就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雖然新能源新車已經成為了未來汽車的發展發向,但過多的新能源車企會造成行業飽和。
而已經獲得新能源資質的車企并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他們仍然要面對驗收挑戰,可傳統車企不同,他們只有新能源汽車這華山一條路可以走,全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從行業的角度來分析,新增加進來的新能源車企究竟能在整個行業掀起多大的風浪,還沒有確切的數據,只能時間去考量。

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既是競爭對手也是朋友,這就好比足球界的C·羅與梅西,正是因為C·羅的偉大才造就了梅西的偉大,反之一樣,正所謂英雄惜英雄。這10家車企如果銷量增長迅速,盈利狀況良好,不僅僅會帶動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還會讓傳統汽車行業感受到“危機感”。

目前,這10家新能源車企盡管已獲得準入資質,但絕大部分還沒有批量生產新能源汽車。
事實上,拿到準入資質只是第一步。根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企業在拿到準入資質后,工信部將委托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組織專家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新能源汽車產品準入申請進行技術審查,審查方式包括現場審查、資料審查。通過審查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企業才能正式批量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