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造車企業遍地開花。但是與之相關聯的行業已經開始洗牌了,整車行業里有西部資源、京威股份出現巨大虧損;動力電池行業里沃特瑪跌落神壇;部分充電樁企業在政策紅利后發展難以為繼……
而這些,都只是新能源汽車發展過程中的縮影。
對充電樁行業而言,眼下可能就是生死關頭了,面臨補貼資金斷奶、強者愈強的境況,一些無法承受壓力的企業紛紛退場,或被其他企業收編。今年年初,充電網科技公司被曝業務無力維持,改為電動自行車充電樁運營,而聚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則被傳出將被收購的消息,容一電動也直接宣布解散。
前幾大充電樁運營商特來電、國家電網、星星充電占據了超過8成的市場份額,這些巨頭在前期的快速布局也迎來了成效,如今公共充電樁幾乎都被這幾家運營商所壟斷,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放量,這些企業有望開始盈利。
接下來,充電樁行業將進入洗牌期,近兩年大部分企業都將出局。
虧損是常態
據《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集中充電站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480萬個,將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車樁比例近1:1。按此數量計算,2020年充電樁總投資將超過3000億元,對應的充電網絡利潤空間為558億元,其中增值利潤空間233億元。
但是充電樁運營商的盈利回本能力卻存在很大疑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涉及充電樁建設和運營的企業已經多達300多家,而多數公共充電樁的日均使用率非常低。
而充電樁行業對資金要求非常高,短期內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據了解,一個普通充電樁的建設成本約為2萬元,一個快速充電樁的建設成本約為10萬元,再加上場地費、運維費,投入巨大。而充電樁企業的盈利來源一方面依賴于財政補貼,另一方面則是充電服務費,成本回報周期很長。
高投入、低回報,已成為困擾大多數企業的難題,充電樁運營商目前還沒有到真正盈利的階段。
巨頭優勢凸顯
盡管都在虧損,但是規模效應帶來的利好讓充電樁運營商巨頭們的虧損逐步縮小。
以特來電為例,這家特銳德旗下的子公司,主要涉及充電設備制造銷售、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運營業務,其預計2018年公司的充電板塊業務將實現盈虧平衡。
根據特銳德年報及特來電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特來電2015、2016、2017三年充電量分別為480萬度、1.24億度和4.26億度。而2018年上半年,特來電充電量約為4.4億度,充電業務收入達到2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93.8%。
由此看來,2018年特來電上半年的充電量已與2017年全年充電量持平,這也使得特來電充電板塊業務虧損縮小至3000萬元。 充電業務隨著規模的擴張和商業模式的變更,減虧效果明顯。數據顯示,2016年特銳德充電業務虧損3億元,2017年虧損2億元,2018年上半年虧損3000萬元,盈利拐點或將在2018年下半年到來。
此外,特來電、國家電網、星星充電、中國普天四大充電樁運營商的充電樁整體使用率較高,已經逐漸形成了規模化效應,其盈利模式也正在逐步清晰。其中,包括特來電、星星充電等企業都表明公司的充電樁運營業務即將盈利。
大玩家時代來臨
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8月,聯盟成員單位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27.9萬個,而前三大運營商就占據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并且這一趨勢已經保持了較長時間,如果不出意外,目前充電樁運營商行業市場格局已經形成。
同樣是因為充電樁行業目前難以盈利,所以充電樁企業只能靠外部融資。但是目前資本對于充電樁領域的投資明顯比過去謹慎許多。最終,還是那些背靠大集團、母公司實力雄厚的玩家才能繼續玩下去。勢單力薄的中小企業,今后在充電樁行業將更難生存,充電樁這個行業的特性就決定了,它是資本、背景雄厚的大玩家才能玩得動的行業。
發展電動汽車的大勢不可阻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電動汽車,對充電樁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發展新能源汽車需要充電樁,但是不需要那么多充電樁運營商,充電樁行業的洗牌已經開始,有句話說得好“燒不死的鳥終成鳳凰”,這輪淘汰賽中能夠活下來的企業才能夠涅槃重生,成為真正的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