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電動汽車續航里程比燃油車短,而充電時間又比燃油車加油時間要慢。這種特殊性要求電動汽車的充電頻次更多,而較長的充電時間又不符合都市人生活的快節奏。調查數據顯示,近六成受訪者習慣在夜間充電,而電動汽車的充電頻率為3天以上充一次電。顯然,在自己家的車位上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個人充電樁,充電時間完全由自己掌控,這才是最方便的。但個人充電樁的建設卻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

電動汽車充電樁分為兩種,一種慢充樁,是在現有居民供電體系的基礎上,采用單相220V或三相380V電壓,輸出功率5-10kw。另一種是快充樁,使用380V電壓,20kw的大功率。在小區里安裝的家用個人充電樁一般都是使用慢充樁。盡管是慢充樁,仍舊需要考慮到小區的電容問題。在小區里,一家一根充電樁,可行嗎?
北京交通大學新能源研究所副教授蘇粟在接受《法制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家一樁肯定不現實,“它將給整個電網帶來巨大的壓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一個擁有500戶業主的小區一般設置兩到三臺變壓器,平均每臺約為1000kva(千伏安),那么該小區的功率視為3000kva左右。
蘇教授介紹,添加無功補償裝置后,小區的功率因數能達到0.9以上。如此計算,功率為2700kw(千瓦)。再加上電網需要一定的預度,小區實際使用功率還不到2700kw。
如今北京新建小區用電標準為每戶用電容量為6千瓦,考慮到錯峰使用及并非每戶都用足6kw,可以說3臺變壓器并不十分富余。
如果充電樁的線路引自住宅用電,目前慢充樁的輸出功率一般為7kw,即相當于多了一戶人家。如果500住戶全部安樁,則意味著用電容量增大了一倍,原有的電網肯定無法承受。就算是以功率較低的帝豪EV的慢充樁3.3kw來計算,則相當于多了200多住戶,小區電網依然壓力巨大。
蘇教授指出,如果一家一樁,小區就面臨換變壓器及改造的成本。一臺1000kva的變壓器一般為20萬元左右,算上走線等,數目龐大,一戶一樁并不現實。
停車位不足、電容量不夠,這二者已經成為阻礙個人充電樁發展的攔路虎。而即便克服這兩個問題,能夠建設個人充電樁的小區,又會隨著個人充電樁的增多,引發出鄰里矛盾、安全隱患、環境破壞等方面的問題。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城市規劃系葉盛東教授認為,個人充電樁的安裝也要符合相應的國家標準,尤其符合用電、用地的要求,不是說車主覺得方便,想裝就能裝。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廣新能源車的發展是好事,充電樁作為新能源車的配套設施也是必然需要,但這種需要不能違背基本的城市規劃建設標準和法規。不然一人的方便可能會造成日后嚴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