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BP與滴滴出行(以下簡稱“滴滴”)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在國內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并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充電站網絡,為滴滴用戶及廣大車主提供服務。未來,雙方還計劃將合資公司業務拓展至忠誠度計劃、便利服務以及其他車輛服務等領域。
據報道,BP和滴滴的首座充電站配有10個60~120kW的快速充電樁,目前已“落地”廣東省廣州市投產。后續,合資公司將迅速拓展建設和運營更多的充電網絡,以期快速成為中國領先的新能源車充電提供商。
點評
BP與滴滴,一個是全球領先的成品油零售與便利店業務企業,一個是有強大影響力的一站式移動出行平臺。從理論上說,這次合作可謂互惠互利,各取所需。
今年7月,BP發布的《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中文版里顯示:全球電力需求增加了3.7%,其中81%的增長仍來自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更是貢獻了2/3。去年,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增長了4.3%,為2012年以來最高增速。在此之前,BP已經陸續投資了英國、以色列等國家的充電或相關領域企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BP又怎么會放過這個主陣地。
對于滴滴來說,在宣布與BP成立合資公司之前,其旗下的小桔充電所在的小桔車服業務完成了組織架構升級:小桔租車升級為小桔租車平臺,成立車企業務部和小桔能源業務板塊,并升級小桔養車業務板塊,以租車為主線,深度打造汽車、養車、能源“三大引擎”。很明顯,滴滴已從單純的充電領域走向更廣闊的能源體系布局。
雙方的合資公司將用戶對準了滴滴龐大體系下的出租車司機和車主。大手筆的BP也已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充電領域展開布局。一個是擁有千萬量級用戶入口的出行平臺,一個是擁有雄厚資本的能源巨頭,滴滴的生態構建“雄心”碰上BP實現能源轉型的“壯志”,其在行業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力值得期待。
國家電網與恒大集團
7月,國家電網與恒大集團合資成立了“國網恒大智慧能源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網恒大”),包括恒大在內的碧桂園、萬科、融創等龍頭房企也一起簽訂了服務合作協議,以共同解決新能源汽車產業“最后一公里”難題。這次恒大牽手國家電網,聚焦社區停車庫車位的智慧充電服務,在不增加社區供電容量、保證居民生活用電的情況下,利用用電低谷進行有序充電。車主只需將新能源汽車停到車位上,充電槍插上國網恒大的智慧充電盒,掃描二維碼并輸入充電金額,智慧能源服務系統就會根據需求,自動在用電低谷分配充電。
點評
在新能源汽車普及過程中,小區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滯后,一直是阻礙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的一大“攔路虎”。恒大牽手國家電網,是直接面對癥結解決問題的一種新思路。
國家電網擁有覆蓋全球11億人的龐大電力網絡,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充換電網絡;恒大則手握眾多房產資源,以及社區停車位前期規劃的決策權。根據相關報道,恒大、碧桂園、萬科、融創四家房企目前在全國擁有5468個社區、872萬戶、約3100萬位業主。在社區停車場建設充電基礎設施,不僅能推動充電樁行業的發展,更是地產企業配套設施與時俱進的體現。
成立合資公司當天,除國網恒大智慧能源服務公司董事長王文外,恒大總裁夏海鈞、碧桂園總裁莫斌、萬科總裁祝九勝、融創總裁汪孟德均到場,共同為國網恒大站臺,描繪出充電基礎設施走進各個小區,走進千家萬戶的美好愿景。接下來,國網恒大預計還將與更多房企和社區展開合作,為更多業主提供安全便捷的智慧充電服務。
不過,對于跨界巨頭的進入,能否真正提升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體驗,恐怕考驗的不僅僅是對基礎設施的運營能力,還有它們的前期規劃、后續管理統籌能力。在牽扯到諸多利益方之時,合作“落地”效果恐怕還需打一個問號。
華人運通與國網(上海)
7月18日,華人運通宣布與國家電網旗下國網(上海)新能源簽署智能汽車能源戰略合作協議。此前,華人運通先后與特來電、星星充電達成戰略合作,為新能源汽車提供充電服務,同時構建智慧城市分布式能源網絡。
據介紹,華人運通將打通車輛的能源信息、充電樁服務信息、移動充電服務信息及其他社會充電服務信息,串聯起三大運營商總計占市場80%的充電資源,實現車輛充電數據與行駛數據的互聯互通,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即插即充、先充后付等“無感充電”創新體驗,從根本上解決消費者日常充電痛點。
點評
華人運通董事長丁磊提出,所有圍繞新能源整車開發和制造層面的創新,都離不開能源技術的協同與支撐。能源的分布式利用前景廣闊,華人運通與國網、特來電、星星充電的合作不僅能夠支持智能汽車的開發及全生命周期服務,而且將利用車輛充電網絡及能源的共享,共同打造一個分布式、高能效的能源載體,在集約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作用。
造車新勢力的涌現,自帶各種新概念、新名詞。華人運通提出的“能源解決方案”確實很美好:以智能汽車、智捷交通、智慧城市“三智”戰略,將能源解決方案融入整車研發中,以正向開發的基礎架構讓未來的車為電動而生,以服務先行的理念確保用戶全生命周期的無憂能源使用體驗。
此次合作,對于華人運通量產車車主來說,80%的公共充電樁資源將如私樁一樣方便獲得。此外,華人運通的汽車還將成為城市能源節點,每輛量產車都是一個可移動的小型儲能站,可以為其他電動汽車提供應急能源,參與電網“削峰填谷”,中和調節城市電力能源分配,為城市能源系統的改進與高效利用作出貢獻。華人運通在7月31日發布量產定型車成為跨時代的第一款能源網絡的移動節點。
不過,要將戰略協議真正“落地”,恐怕還需一段時日。這種新模式為充電行業帶來的究竟是熱鬧還是實惠,還需市場進行檢驗。
“零”視點
繁華是表 規范為實
眼下,新能源汽車充電行業開始進入“合資時代”。
從2009年10月建成第一座具有商業運營功能的充電站到2019年7月,全國新能源汽車充電總電量已達到4.43億kWh。經歷了之前的跑馬圈地、野蠻生長后,初遇市場“大浪淘沙”的充電行業迎來又一個機遇期。早期盲目建樁雖帶來巨額虧損,但企業也在血淚經驗中習得運營“真經”,個別運營商甚至開始盈利。除了市場優勝劣汰的洗禮外,政策紅利的出現更是給行業帶來了生機。
如今,汽車制造商、能源企業、出行平臺、地產巨頭和有實力的充電運營商紛紛利用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在新能源汽車生態版圖上勾畫藍圖。對它們來說,未來是否會形成競爭關系可以先擱置一旁,合作的利益更具誘惑力。合作既能將充電行業既有的經驗和積累充分發揮,又可憑借新技術、新資源、新模式創造新的市場契機。
無論巨頭聯手還是新勢力破局,變化意味著充電行業充滿活力與希望。不過,這也讓行業內一些中小企業感到一絲恐慌。行業巨變將給它們的未來命運再增加一份不確定性。
在充電“合資時代”,市場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但筆者認為,這個行業也有其特殊性,需要相關部門進行一定的引導,做到統一區域規劃,統一相關標準和規范。如果市場只是“看起來很繁華”,或者企業一味搶占市場資源,至少短期內很難真正解決導致新能源車充電難的根本問題,更會造成行業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