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剛于2013年正式加入北汽新能源,在他任職的5年,北汽系能源的人員規模擴大了12倍,資產規模壯大了47倍,營業收入增長了64倍,產品銷量增長了97倍。期間,北汽新能源更是以“北汽藍谷”之名登陸A股市場,成為國內新能源整車第一股。
2014-2018年,北汽新能源連續五年獲得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銷量冠軍。可以說,北汽新能源的日漸壯大,離不開鄭剛的心血傾注。
然而,就在北汽新能源如日中天的時候,為了謀求更長遠的發展,鄭剛選擇了離開。
“在高速變化的今天,要想真正理清未來10年的職業發展方向,還是很有挑戰,并且是需要時間的,”從北汽離職后的鄭剛曾對媒體這樣說道,“對我來說,在北汽一個地方已經工作了近20年,多花一點時間看清楚下一個10年的方向,還是很有必要的。”
離開北汽的鄭剛選擇了鐵牛集團,擔任鐵牛集團(眾泰汽車控股股東)董事長的特別顧問,幫助鐵牛集團董事長應建仁處理與汽車業務相關的管理顧問工作,助力鐵牛集團進行汽車業務的戰略規劃、資產重組、業務整合工作。
自鄭剛加入鐵牛集團開始,業內就紛紛猜測其在鐵牛集團任職只是一個過渡。如今,不過半年的時間,鄭剛再次移步華為,也印證了此前的猜測。
從鄭剛的選擇來看,華為似乎就是他眼中汽車產業“下一個10年的方向”。
雖然華為曾多次公開聲明將不會造車,而是希望作為一級供應商,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但該公司在汽車領域的布局正在以肉眼看見的速度擴張。
從2015年到現在,憑借自身在5G、AI、芯片能等領域的優勢,華為已經與上汽、北汽、長城、一汽、吉利、長安等國內頭部車企簽署了合作協議。而諸如奧迪這樣的國際車企巨頭,也將華為視為重點合作對象。
今年5月27日,任正非簽發組織變動文件,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單元(BU),鄭剛加入的便是這一BU。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單元與華為先前成立的三大BG和Cloud BU并列為該集團的一級部門,由ICT(信息與通信)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
新成立的汽車智能解決方案業務單元,肩負著華為進一步向汽車行業的滲透的責任。吸收鄭剛這樣車企出身,并深耕汽車行業多年的高管,將有助于華為更精準的捕捉主機廠的需求。鄭剛加入后,華為與主機廠的合作或將更加的順暢和深入。
汽車行業正面臨著“新四化”催生的變革,伴隨著變革一同而來的,便是跨界和重新洗牌的機會。華為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科技公司,沒有理由錯過這次機會。
雖然在權衡之后華為選擇不造車,但并不代表其不希望成為如博世一樣全球最大的一級供應商。“招兵買馬”的背后,華為寄希望于借力智能網聯成為“中國博世”的野心已然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