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廣東、北京、上海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均在50000臺以上,位列第一梯隊。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發力“新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板塊。這意味著,充電樁正式與5G基建、大數據、AI等熱門板塊,共同納入了2020年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然而,當前我國充電樁建設正面臨著巨大缺口。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林示在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即便今年還要分別新增15萬臺和30萬臺的公共充電樁和私人樁,但這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來講仍是杯水車薪,這也是中央明確將充電樁列入新基建領域的原因。充電樁的具體缺口有多大?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雖然目前市場上測算方式不一,但一致認為缺口巨大。
截止2020年1月底,全國已建成充電樁124.3萬臺,其中公共充電樁53.1萬臺,私人充電樁71.2萬臺。而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規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汽車銷量的25%左右,保守預計新能源汽車銷量700萬輛左右。
根據新時代證券電新研究團隊的測算方法,若以新能源汽車保有量2000萬輛、車樁比1:1估算,需要的充電樁數量約1880萬臺。粵蘇北上帶頭入局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回暖,充電樁短板也將更為突出。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此前曾公開表示,新能源汽車目前仍在成長期,預計將在2021年回歸快車道。2020年初,特斯拉上海工廠已正式交付,產能持續拉升,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
上個月,工信部也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進行修改,將設計與生產分離,意在為新能源汽車代工模式掃清障礙,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從過去的補貼刺激回到政策支持的軌道上。缺口之下,地方持續布局和投資。事實上,包括廣東、江蘇、北京在內的多個省市已提前認識到了充電樁的基礎設施屬性,并大力開展了充電樁建設。
當前,全國充電樁的建設版圖如何?基于公共充電樁保有量,根據中國充電聯盟最新數據,截止2020年1月,前十名省市分別為江蘇、廣東、北京、上海、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湖北和福建。

各地增量方面,2019全年,全國公共充電樁共增加12.89萬臺。其中,廣東、江蘇增量最為突出,分別增加了17494臺和12881臺,占全國新增占比均超過10%。

按2019年末的保有量數據,還可將各地建設進度劃分為幾個梯隊:江蘇、廣東、北京、上海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均在50000臺以上,位列第一梯隊。山東、浙江、安徽、河北保有量均在20000至50000之間,位列第二梯隊。此外,還有湖北、福建在內的9個省市保有量在1萬以上。

事實上,無論從保有量還是增量,廣東、江蘇均在充電樁賽道上呈現出絕對優勢。區域集聚效應顯著頭部企業的聚集,對廣東、江蘇兩地的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基于全國規模化充電樁運營商排名,排在前4名的特來電、星星充電、國家電網及云快充,有2家(星星充電、云快充)歸屬于江蘇省,而排在第一的特來電則屬于廣東省。

而單看車樁比指標(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與其公共類充電基礎設施運營數量比例),江蘇則更勝一籌,車樁比徘徊在4:1左右,在保有量前四名地區(江蘇、北京、上海、廣東)中,該車樁比為最優值。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的集聚效應亦較為顯著。從整體區域上看,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是公共充電樁的主要集聚地。相比之下,公共充電樁更多集中于東部地區,東北、西北等地區建設進度較為滯緩。
保有量方面,截止2019年末,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占比高達46%,而保有量超過一萬臺的17省市總占比則高達92.4%。增量方面除廣東江蘇占比均超10%外,浙江、安徽、北京等18個省市的總增量全國占比也接近九成。可以預見,各地公共充電樁的保有量和建設速度正拉開差距,未來區域不平衡的態勢或將進一步擴大。
然而,當前我國充電樁建設正面臨著巨大缺口。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林示在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指出,即便今年還要分別新增15萬臺和30萬臺的公共充電樁和私人樁,但這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來講仍是杯水車薪,這也是中央明確將充電樁列入新基建領域的原因。充電樁的具體缺口有多大?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雖然目前市場上測算方式不一,但一致認為缺口巨大。
截止2020年1月底,全國已建成充電樁124.3萬臺,其中公共充電樁53.1萬臺,私人充電樁71.2萬臺。而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規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汽車銷量的25%左右,保守預計新能源汽車銷量700萬輛左右。
根據新時代證券電新研究團隊的測算方法,若以新能源汽車保有量2000萬輛、車樁比1:1估算,需要的充電樁數量約1880萬臺。粵蘇北上帶頭入局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回暖,充電樁短板也將更為突出。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此前曾公開表示,新能源汽車目前仍在成長期,預計將在2021年回歸快車道。2020年初,特斯拉上海工廠已正式交付,產能持續拉升,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
上個月,工信部也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進行修改,將設計與生產分離,意在為新能源汽車代工模式掃清障礙,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從過去的補貼刺激回到政策支持的軌道上。缺口之下,地方持續布局和投資。事實上,包括廣東、江蘇、北京在內的多個省市已提前認識到了充電樁的基礎設施屬性,并大力開展了充電樁建設。
當前,全國充電樁的建設版圖如何?基于公共充電樁保有量,根據中國充電聯盟最新數據,截止2020年1月,前十名省市分別為江蘇、廣東、北京、上海、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湖北和福建。

各地增量方面,2019全年,全國公共充電樁共增加12.89萬臺。其中,廣東、江蘇增量最為突出,分別增加了17494臺和12881臺,占全國新增占比均超過10%。

按2019年末的保有量數據,還可將各地建設進度劃分為幾個梯隊:江蘇、廣東、北京、上海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均在50000臺以上,位列第一梯隊。山東、浙江、安徽、河北保有量均在20000至50000之間,位列第二梯隊。此外,還有湖北、福建在內的9個省市保有量在1萬以上。

事實上,無論從保有量還是增量,廣東、江蘇均在充電樁賽道上呈現出絕對優勢。區域集聚效應顯著頭部企業的聚集,對廣東、江蘇兩地的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基于全國規模化充電樁運營商排名,排在前4名的特來電、星星充電、國家電網及云快充,有2家(星星充電、云快充)歸屬于江蘇省,而排在第一的特來電則屬于廣東省。

而單看車樁比指標(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與其公共類充電基礎設施運營數量比例),江蘇則更勝一籌,車樁比徘徊在4:1左右,在保有量前四名地區(江蘇、北京、上海、廣東)中,該車樁比為最優值。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的集聚效應亦較為顯著。從整體區域上看,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是公共充電樁的主要集聚地。相比之下,公共充電樁更多集中于東部地區,東北、西北等地區建設進度較為滯緩。
保有量方面,截止2019年末,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占比高達46%,而保有量超過一萬臺的17省市總占比則高達92.4%。增量方面除廣東江蘇占比均超10%外,浙江、安徽、北京等18個省市的總增量全國占比也接近九成。可以預見,各地公共充電樁的保有量和建設速度正拉開差距,未來區域不平衡的態勢或將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