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特爾153億美元收購Mobileye”的消息刷爆網絡。面對自動駕駛大趨勢,越來越多的技術供應商正在加入其中,國際企業來勢洶洶,國內行業現狀如何,“無人車最核心技術是算法和數據,目前我們國內無人車企業算法與國外技術企業差的并不是不多,關鍵在于無人車的數據積累,這方面我國在積極布局中。”蘇州青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飛智能”)總經理孫一飛在接受第一電動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內無人駕駛技術前景很樂觀。

青飛智能總經理孫一飛
萬科園區的無人駕駛接駁
青飛智能成立于2015年底,致力于自動駕駛綜合應用技術的研究和各類智能應用車輛的開發工作,目前技術路線上偏向于限定場景Level4級的無人駕駛商用車包括無人觀光車、無人巴士等產品,應用在園區、機場、高爾夫球場、景區旅游觀光等地點,計劃2-3年后往中高速,全場景方向發展。
說到青飛智能可能很多人還不了解,但是提到萬科大家可能比較熟知。 青飛智能成立可以說與萬科密切相關。
2013年,萬科企業領導在歐洲接觸到無人駕駛車后,便決定在全球尋找機構研發無人駕駛園區車供廣東萬科建筑研究院使用,并計劃推廣到全國萬科的樓盤和商業地產項目。通過競標,前團隊核心成員所在研究單位競得此項目,并制作出第一代產品。這個項目也促使核心技術團隊全部選擇出來創業,成立了如今的青飛智能。
截至目前,該第一代產品在廣東萬科建筑研究院內已經自動運行一年多,沒有出現過任何問題。孫一飛表示,車輛運營路線共1.5km,時速在10km左右、續航120km。“我們最高時速能夠達到30km/h,但為了園區需要,選擇時速10km。它具有全天候,高可靠、不受雨雪霧等惡略天氣影響等顯著優點。”
目前,青飛智能自主研發的園區智能捷運系統,已經在全國若干技術示范園區試運行。該系統無需專門軌道,依賴于高可靠的車輛自主定位、自動導航、自動控制、車輛調度、人機交互、信息服務等技術,以電動車輛為載體,實現車輛在園區內的自動駕駛、呼叫請求運行、多車遠程調度優化運行等高效靈活的運營。

捷運100(Genius100)系列高檔觀光車
目標國內外無人駕駛園區車NO.1
“其實當初我們創業時有兩個方向,另一個為ADAS。”孫一飛表示,但當時ADAS主要市場已被Mobileye占領,想要分一杯羹十分困難,加上有萬科項目作為基礎,最終確定現在的方向。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進入無人駕駛技術研發的團隊,青飛智能無論在技術還是市場上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孫一飛指出,青飛智能核心技術在于無人駕駛中低速技術平臺,以及自身研發的增加性傳感器。“我們在通用傳感器基礎上,加上自己研發的高精度、定位傳感器,制作出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園區無人車平臺。目前該領域已經申請12項專利。”
同時感知、線控領域也是自行研發。據悉,車輛底盤控制采用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線控方案,優化車輛耗電,并通過多重策略保障車輛安全。未來還會加入語音識別等多項功能。
目前,青飛智能在運行的已有一代產品兩款車型,皆為觀光車。預計近期將會推出第二代產品,為無人駕駛小巴士“捷運200”。“去年前半年年我們都專注于核心算法和車輛底層控制的重構,8月后到現在做了大量路測。這款車無論是技術平臺還是車輛代工廠都是全新的,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孫一飛如是說。
據悉,青飛智能所有的車型都是量產車,為代工廠制造,可以在接到訂單后一至兩個月交付。孫一飛認為,無人駕駛園區車市場廣闊,且目前還未形成充分競爭,需要更多廠家進入,共同推動市場發展。
孫一飛表示,未來青飛智能希望能夠為國內外上萬個千畝以上的園區提供標準短途接駁系統,成為國內外無人駕駛園區車第一,并在此基礎上細化分系統,且會向開放路面無人駕駛汽車領域進軍。

捷運200系列量產版無人小巴
無人駕駛技術,中國一定會有人闖出來
無論整車還是單項功能,孫一飛指出,無人駕駛技術一定是向上的,且商用車無人駕駛推行力度會快于乘用車。因為商用車是高頻的,可以攤銷傳感器例如激光雷達的成本,路線也較穩定。
在技術層面,孫一飛表示,最核心的是算法和數據,目前我國算法層面與國外一流技術差距并不算很大,關鍵在于數據積累,這方面目前中國也在積極推動,相信未來與國際差距會越來越小。
在孫一飛看來,現在行業最需要的是建立統一的標準,對此他也十分樂觀。對于創新技術,國家及各級政府一直都是大力支持。孫一飛說,“我們在常熟設立研發基地這段時間,一直備受市政府支持。例如政府出資,建設了600畝的智能車輛測試中心,同時讓我們未來所有測試車輛數據都能與中心聯網。”
“傳統汽車領域核心技術一直長期被歐美等國占據,短時間內很難超越。新能源車則給了中國機遇,這其中也包括無人駕駛技術。”孫一飛認為,隨著政策的支持,資金的進入,越來越多同行者加入,中國新能源車,乃至無人駕駛技術中,一定會有人闖出來,成為國際知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