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眼光,的確挺毒辣的。
不管是近期處在風口浪尖的某滴打車還是所謂的社區經濟,在資本的挾裹之下,其從成長到洗牌的過程總歸是會被加速。
當然,從這些能看出的是,技術含量的高低從來不是資本所關注的對象,潛力才是。
在車企們在前方搖旗吶喊之時,出于對未來潛能的前瞻,不具備絲毫技術上迷人之處的充電市場,顯然具備成為資本風口的全部特質。
那么,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會有最后的贏家嗎?
獅子難道真的從來就在乎羊群的想法?
近日,國家電網山東某公司怒斥“1分錢充電”登上微博熱搜榜,這似乎成為這場大戰的導火索。

其實,背后的原因非常簡單,無非是部分充電運營商在資本的推動下,用1分錢充電以及0服務費等低價競爭手段快速籠絡用戶,跑馬圈地,而一直“本分”運營的國網,也加入了這場競爭而已。
看似剛剛開始內卷化的充電市場,其實早就有紛爭的苗頭。
早在2018和2019年的時候,國網和特來電等充電服務商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出一系列充電套餐,開始籠絡存量在當時并不算大的新能源用戶群體。
不過,當年的競爭也僅僅是點到為止,主要目的還是聯合車企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擴張鋪路。
而在當下,新能源早已完成了從補貼驅動向市場驅動的模式,要知道,國內上半年總體銷量已經突破100萬臺。
因此,在聯想到同樣即將騰飛的充電市場之后,恒大、快電、小桔等充電平臺便火速開始了低價策略來籠絡消費群體。
當然,在“0服務費”的口號不夠吸引關注時,電費也開始無底線地減免,甚至還出現過“億萬(元)補貼,每kWh電至少降0.5元”的宣傳語。
這種老套路對國人來說已經屢見不鮮,資本入局、低價競爭、快速打趴對手,形成行業壟斷之后再“割韭菜”。
網約車、共享單車、快遞外賣甚至是社區買菜領域都已經屢次上演,從激烈程度來說,現在的充電市場還差得遠。
如果按照這套劇本繼續出演的話,在近兩年充電市場的內卷將達到頂峰,同時經過充電行業的資本大戰之后,剩下的估計一樣只是幾家“寡頭”服務商而已。
野蠻生長?這個詞似乎有些平淡了
從無到有,直至壯大,國內的充電行業用短短幾年時間,便走過了燃油汽車當年幾十年才完成的路。
根據公開數據,2015年底,公共充電樁僅有5.7萬臺,而截至2021年5月份,這個數字就翻了幾十倍,保有量為88.4萬臺。

圖表來源于網絡
在資本推波助瀾堪稱野蠻式的成長之后,良莠不齊的質量是意料之中的結果。
根據去年廣東質監局的一次抽查顯示,在9家企業生產的10批次充電樁中,有70%的抽檢樣品存在安全隱患,隱患點大多存在于未能良好接地/故障檢測以及報警斷電功能失效等。
這些隱患看起來與充電功能并沒有太高的關聯性,但考慮到插拔充電槍需要手動完成,同時,充電過程中人員隨時可能觸碰到這些設備,所以觸電風險也是居高不下。
另外,對安全屬性本就存在質疑的新能源汽車也是一大隱患。
其次,充電樁故障、無法使用、無人維護等字樣在各大充電APP評論區中已經屢見不鮮。
其實,針對這個方向,當下有一定市場規模和盈利能力支撐的特來電、星星充電、國家電網等頭部運營商有能力保證旗下大多數的充電樁產品狀態維持在正常范圍之內。
但是,部分小規模的運營商在規模迅速擴大之后顯然就有些力不從心,當然,考慮到如星絡充電等根本沒有自建充電樁的資源聚合平臺,更是無法保證充電樁的狀態和工況,在“安全”二字上,自然也要大打折扣了。
好歹是新能源周邊,是買菜能比的嗎?
由燃油時代向著電氣時代轉變的方向顯然不用再多過時間爭論了,各大車企甚至是國外政府也都激進的宣布了燃油車停售時間。
因此,伴隨著新能源汽車即將成為未來主力,充電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不可估量,極端一點來講,將當下的所有加油站都切換成充電站,大概就能想象到這塊蛋糕的體量。
圖表來源于網絡
從發展角度來說,充電市場確實需要資本的引入,其天生自帶的魔力確實能助力一個新興產業快速地建立壯大,為電氣出行時代到來奠基鋪路。
不過,從技術角度來說,充電樁相較于新能源汽車技術含量確實不高,但也并非各種“買菜”和“外賣”能比的。
無論在生產質量環節還是后期的維護運營過于疏忽,造成后果絕非經濟損失這么簡單,輕則小范圍起火,重則車毀人亡。
在充電過程中車輛自燃已經不乏先例,除去車端的故障,似乎還沒有哪個樁敢說自己在安全上做到了滴水不漏。
所以,讓充電市場“降溫敗火”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力的質量監管和運營約束確實會造成發展速度上的相對遲緩,但正規有序在最終實現效果上,是與野蠻生長有著明顯天差地別的。
當然已經有一定規模的運營商們也深諳這一道理,7月4日,特來電宣布全面接入國家電網、星星充電、南方電網,實現從場站查詢、導航、充電到支付環節的全面互聯互通。
而四大平臺互聯互通后,將覆蓋全國70%以上的充電樁市場。
曾經咬定自建充電體系的寶馬也開始開展與國網的合作。
如此“最強王者”陣營的聯手合作之后,約束規范就更為容易,也就踏出了從散、亂、小向正規、有序、統一發展的第一步。
寫在最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無所謂市場潛力,無所謂技術高低,最終牽絆充電市場這場戰爭的還是一個字:錢。奈何由于新能源汽車的特殊特性以及日益提升的技術指標,充電市場顯然不能與曾經資本大亂斗的其余領域混為一談,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的狀態以及未穩的行業格局也不允許監管有絲毫的放松。所以,倘若資本還是一味地按照曾經野蠻的競爭套路,可能這次真的要遭遇自己的滑鐵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