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汽車分時租賃的話題熱鬧得很。一方面,第一家陣亡企業(友友租車)的出現,如同在熱油里潑入冷水,讓這個領域“炸開了鍋”;另一方面,一些后起之秀如首汽Gofun,在北京市場高調鋪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密集“開城”,快速布局武漢、成都、長沙、南京、西安、青島等城市,令同行艷羨;此外,還有一些具備車企背景、暗自“屯兵買馬”的分時租賃公司,紛紛開始嶄露頭角。總之,這個領域一片喧囂。

在車輛及運營成本高昂、牌照資源有限的背景下,友友租車因“投資款項不到位”落寞收場。但它的倒下并非偶然。分時租賃汽車興起的這些年,年年有人討論,這個行業的“春天”來了嗎?筆者以為,直至現在,答案依舊是否定的。
理論上,分時租賃是共享出行的表現形式之一,能夠滿足消費者的一部分出行需求,但仔細思量,至少從目前看,這種需求仍不是主流,甚至算不上是“真需求”。在傳統出租車、普通網約車和高端專車運力充沛、價格不高、且無需受停車困擾的前提下,消費者在短距離出行時,沒有理由優先選擇分時租賃汽車。于是我們也看到,一些分時租賃汽車公司出于生存需要,打著“分時”旗號,卻更多是做著長租業務。
當前,幾乎所有分時租賃汽車公司都面臨三大瓶頸:一是盈利,訂單規模少、車輛成本高、營銷力度大、網點調度難等問題,導致多數企業出于虧損狀態。二是風險,租賃牌照受限,短期擴張難;信用體系不健全,違章、丟車概率高。三是體驗,找車、停車費勁及里程焦慮等,讓消費者難以對分時租賃產生更多信任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分時租賃汽車如今的火,仍是虛火。
筆者以為,中國分時租賃汽車行業“春天”的來臨還需一段時間。只有走完四個階段,分時租賃行業或許才能真正蓬勃發展,成為主流的出行方式。
第一階段的主題詞是“萌芽”。如2010年在杭州出現的車紛享,早期是為阿里園區的員工提供服務。之后,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國家“十城千輛”等措施的推進,“模式創新”一詞開始出現,涌現出一些試水者,如2013年中國汽車報社創辦的易卡綠色(北京)汽車租賃有限公司。2014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積極引導企業創新商業模式(其中包括分時租賃)”。此后,由中央及地方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自上而下的模式推廣開始盛行。
第二階段的主題詞是“騷動”。這一階段的時代背景是,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共享經濟概念盛行、各路資本風卷殘云。由此,大量有著創業公司標簽、高喊共享模式的分時租賃汽車運營主體出現。它們借助資本的力量,或自行購車運營,或與中小租賃公司合作運營。在體驗上,這一階段已與上一階段大為不同,更多是以手機APP完成諸多操作,實現用車及支付的整個過程。
第三階段的主題詞是“混戰”。大量傳統車企、大型租賃公司在汽車分時租賃領域產業鏈布局和快速擴張是最大看點,其特點是勢頭猛、財力強、資源多、速度快、打法兇。它們與創業型公司在一起,既有競爭,也有聯合。
第四階段的主題詞是“整合”。群雄逐鹿、大浪淘沙之后,現階段數百家分時租賃汽車公司的局面將被打破,一批小企業倒下去,涌現出若干家區域性、全國性甚至是國際性的分時租賃大平臺。
在上述四個階段中,第一階段經歷的時間最長,卻未在消費層面、市場層面掀起大浪。某種意義上,分時租賃模式對消費者的“啟蒙”更多是從第二階段開始的。當前分時租賃行業所處的階段即是第三階段,但正快速向第四階段過渡。第四階段或許也會經歷較長時間,這要看政策法規、信用體系、智能技術等的發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