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一周年之際,今年9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 此次發言不僅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對綠色低碳轉型的決心,也為國內外相關參與方按下綠色低碳轉型與布局的加速鍵。
五大電力集團加速低碳轉型步伐
8月中旬,華能集團總經理鄧建玲在2021年年中工作會議上提出,將“嚴控增量煤電建設”。據公開信息,這是五大發電集團的管理層首次公開明確提出嚴控增量煤電。這一表態呼應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4月22日領導人氣候峰會上首次明確提出的“嚴控煤電項目”承諾。
實際上,在習近平主席提出“3060”目標后,2020年年底開始,五大發電集團相繼提出了集團的碳達峰時間表、清潔能源裝機量和新增裝機等目標。
國家電投集團宣布將在2023年實現碳達峰,華電集團、國家能源集團、大唐集團和華能集團則提出在2025年實現碳達峰。這意味著,五大發電集團都將在“十四五”期間至少實現煤電裝機的達峰。華能集團還公開提出,2025年集團碳排放強度將較“十三五”下降20%。
某大型央企研究人員韓文軒表示,目前五大集團的碳達峰承諾和目標提出的總體思路是一致的,即壓減煤電存量、嚴控增量,同時提高低碳和非化石能源裝機和電量比重,加速對煤電替代。
五大發電集團提出碳達峰、明確清潔能源發展目標,呼應了近年中央能耗“雙控”和“雙碳”目標下,市場對于煤電未來發展的謹慎預期,也反映了多重因素影響下煤電業務盈利下滑、虧損擴大的趨勢。
近年來煤電企業集體陷入虧損困局。2018年,五大發電集團旗下煤電板塊的虧損面達到54.2%,累計虧損人民幣379.6億元,這相當于虧損掉東非國家南蘇丹2021年總GDP(預估)的一半。基于這一情況,2019年底,國資委下發《中央企業煤電資源區域整合試點方案》,對煤電產能過剩、煤電企業連續虧損的西北五省進行煤電資源配置的整合優化,淘汰落后產能,以緩解經營困難。
2021年上半年,一方面,受煤炭價格高企等因素影響,據中電聯數據,煤電企業虧損面擴大,部分發電集團6月煤電企業虧損面超過70%,煤電板塊整體虧損。五大發電集團主要上市公司層面,據財新報道,今年上半年,國家電投旗下中國電力煤電板塊營業利潤同比下滑53%,華能集團旗下華能國際二季度煤電業務虧損7.32億元。
韓文軒表示,央企集團通常優先考慮“雙碳”目標和項目的經濟性,為了地方經濟、就業等考慮上馬盈利預期差的煤電項目的可能性已經很低。
另一面,發電集團清潔能源板塊的盈利能力則愈發突出。華能董事長舒印彪在集團2021年一季度經濟活動分析會上表示,“新能源效益支撐作用突出,成為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而據平安證券報告統計,近年來,中央發電集團旗下主營新能源的公司投資回報率均高于主營火電的公司。
央企集團戰略如何影響地方煤電項目
五大發電集團是中國電力開發運營,特別是火電和風電的主力。截至2019年底,五大發電集團累計火電裝機量達到603.7吉瓦,占全國火電總裝機一半以上。由于地方需要向央企集團上報煤電項目,獲取央企集團的審批同意,因此,五大集團的發展戰略及其指導下的投資決策,將對地方煤電未來發展產生較大影響,并已直接體現在具體的地方項目上。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袁家海教授表示:“在低碳發展目標下,特別是在習主席提出‘嚴控煤電’要求以后,地方在審批大型煤電項目上已非常慎重。目前批復核準的項目主要是滿足‘十四五’有剛性電力不足的本地需求、以及作為配套電源保障國家電力發展戰略的考量。”
相比于目前布局較為多元的央企,地方電力企業的業務更為單一,煤炭等化石能源資產占比較大,甚至僅有煤電資產。這種情況在煤炭資源豐富的省份更為顯著。因此,在地方政府面臨電力需求增長時,地方企業更傾向于投建煤電項目。
但韓文軒表示,從中長期來看,能源消耗雙控目標、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等約束性指標及環保督察等壓力,目前都已壓到地方政府身上,地方政府有壓力和動力去嚴控高能耗項目。
近期多省動態都表明了這一趨勢。9月11日,云南省發改委發布《關于堅決做好能耗雙控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強重點行業生產管控,在電網安全運行需要的前提下,優化降低煤電開機時間。此前,內蒙古、江蘇等省也加強了對省內未達標地區的督察。
因此,地方企業再去投建新的煤電項目很可能繼續加劇其“碳鎖定”,也將拖慢地方的低碳轉型。
地方煤電企業應積極求變
一些地方企業,特別是地方火電巨頭,其規模雖不如占據火電半壁江山的五大發電集團,卻也一直是中國火電資產的主要持有方。截至2021年1月,浙江省能源集團、廣東省粵電集團、北京能源集團、山東魏橋分別位列全國火電裝機十大企業的7-10位。而這四個地方集團的火電裝機量合計占據全國火電總裝機的約7.8%。
因此,未來在電力央企加足馬力促進資產低碳化轉型的情況下,地方企業也將直面越來越顯著的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遏制“兩高”項目的壓力。9月1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指出,要“結合地方實際,差別化分解能耗雙控目標,鼓勵可再生能源使用,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并提出增加能耗強度降低指標考核權重,研究對化石能源消費進行控制的考核指標。
《方案》再次表明國家遏制不必要“兩高”項目的明確要求,通過加強能耗雙控目標精細化管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并通過雙控目標倒逼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的決心。
但是,目前大部分地方電力企業因現在考核和經營壓力還未波及自身,仍抱有一定的僥幸心理,逃避談論和推進企業轉型。部分企業則持碳達峰先“沖高峰”的心態,如發改委上述《方案》所提,存在“打著居民用電的旗號從事“兩高”項目和過剩產能生產經營活動”的情況。這些情況在煤炭資源豐富、經濟較為依賴能源產業、轉型困難較大的傳統能源大省尤為突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全國煤電裝機量排名全國前十的地方企業,均尚未正式提出其碳達峰的時間表或行動計劃。
針對地方企業動力或認識不足的情況,韓文軒表示,中國各省資源稟賦不均、經濟發展階段不盡一致,中央的碳達峰提法存在一個省級動態平衡、有先后順序,但其也強調,需要嚴格控制全國總體指標和煤電增量,碳達峰不能變成“沖高峰”。
與此同時,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也可以促使企業尋求新機遇和增長點。在中央發電集團都優先布局、搶占新能源高地的情況下,部分地方火電巨頭也已行動起來,加速公司清潔能源業務發展、促進業務多元化、低碳化。今年8月,在傳統能源大省山西,晉能控股集團董事長郭金剛提出,集團將“擇機成立清潔能源公司”,并整合形成統一清潔能源板塊。其要求,集團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實現清潔能源占比超過50%。目前,該集團的清潔能源裝機592.66萬千瓦,占集團運行容量的26.8%。
部分地方企業則借助綠色金融的工具解決低碳轉型中的資金問題。今年8月,山東能源集團則發行該省省屬企業首單碳中和債券,發行金額10億元,為期3年。6月底,安徽省能源集團也發行了該省首單碳中和債券,發行金額6.5億元,期限5年。
“十三五”末和中國“雙碳”目標宣布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臺各類政策文件,進一步解釋和具象化了中國的低碳綠色轉型和“雙碳”目標。地方傳統能源企業應該擯棄逃避和僥幸心理,深刻認識到國家推動經濟發展和碳排放脫鉤的大趨勢,抓住轉型布局的先發優勢。具體來說,地方企業可以積極思考和制定企業的碳達峰方案和企業戰略轉型規劃,加速儲備新型專業人才,立足地方實際尋找企業增長新動能,更加主動、提前策劃清潔能源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