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家平時不會太受到公眾關注、一直默默無聞做電力相關工程建設的上市公司突然迎來兩個漲停,這家公司就是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電建”)。
另一方面,我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相關企業在技術方面已經做到領先全球。光伏領域全球收入2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15席,包攬前五名。排名第一的隆基股份甚至稱:太陽能光伏技術,我們(中國)從全產業鏈來講,沒有任何一個卡脖子的環節。
那為什么中國不能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不再讓本身就比較缺煤的中國被煤炭卡脖子呢?
主營業務為通信設備、消費電子產品、ICT綜合解決方案的華為,在紅海新城光伏儲能項目中,將提供的是儲能整體解決方案,包括1300MWh儲能系統、儲能變流器、通信及管理系統等,同時還參與方案設計、電網仿真及相關設計咨詢服務。
而之所以突然迎來股價大漲,竟然是因為“蹭上”了華為的熱點。一家搞電力工程的公司怎么會與通信行業巨頭華為扯上關系呢?
原來是在上周的2021全球數字能源峰會上,華為宣布其子公司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國電建旗下的山東電力建設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已贏得競標,將共同承建迄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儲能項目——沙特紅海新城儲能項目。
什么是儲能?
儲能和其字面意思完全一致,指的是通過介質或設備把能量存儲起來,在需要時再釋放的過程。
咱們每天都要使用的各類非插電電子設備,包括手機、平板、筆記本、遙控器、鬧鐘等,以及越來越普及的電動車里面包含的電池,甭管是什么類型,就是儲能技術的應用,所以儲能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技術。
但是,雖然民用領域儲能技術早就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可適合于電網的大容量大規模儲能技術卻依然是個難點。
在近期各地頻繁出現由于煤炭緊缺導致的拉閘限電的背景下,大家難免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么中國不能使用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呢?
事實上,近些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持續突飛猛進。2020年,我國風電、水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已經超過20%。

而相比之下,美國2020年發電來源中可再生能源僅占比12%。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并不低。

另一方面,我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相關企業在技術方面已經做到領先全球。光伏領域全球收入2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15席,包攬前五名。排名第一的隆基股份甚至稱:太陽能光伏技術,我們(中國)從全產業鏈來講,沒有任何一個卡脖子的環節。

再比如在風電領域,2020年全球風電整機制造商市場份額排名中中國企業占據6席(下圖中的2、4、6-10)。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儲能技術的限制。無論是光伏發電、風電還是水電,都不可避免要靠天吃飯。比如持續陰天環境光伏發電就停擺、持續無風環境下風力發電機就失效、缺水的年份水力發電就干著急。
但反過來,持續大晴天的時候、刮大風的時候、漲大水的時候以上可再生能源發電機組又會產生過多的電力。
因此,可再生能源的穩定性遠遠達不到火電和核電的標準,并不能夠提供一張足夠靠譜的電力網絡,比如作為風力發電大省的東北三省在缺電期間風力發電就趕上了壞時候,由于風電驟減等原因,電力供應缺口進一步增加至嚴重級別。因此需要能將間歇性可再生能源轉化為穩定電力的儲能技術。
簡單來說,儲能技術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就像是一個蓄水池,可以把用電低谷期富余的“水”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的時候再拿出來用,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而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提速,儲能配套建設自然成為了一片藍海。10月26日,國務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新能源+儲能”,并制定了到2030年,抽水儲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左右;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的目標。
這里面的抽水儲能是一種較為傳統的儲能方式,指的是在電力系統的低谷負荷時,抽水蓄能電站的機組作為水泵運行,在上池蓄水;在高峰負荷時,作為發電機組運行,利用上池的蓄水發電,送到電網。
而新型儲能則包含很多細分技術,我國主要商用的是電化學儲能,所謂電化學儲能基本原理和手機電池一樣,直接將多余的電力充入電池組之中,只不過大容量的電化學儲能實現起來要復雜的多。
再回到華為與中國電建的項目上。該項目所在地是2017年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發起的紅海新城,其建設在塔布克省西南部的海邊,西臨紅海,規劃面積2.8萬平方公里,計劃實現100%碳中和,因此采取了光伏+儲能的方式來作為這座未來新城的能源解決方案,與前文國務院所提“新能源+儲能”方案不謀而合。紅海新城建成后將成為全球首個100%以光儲供能的城市。

主營業務為通信設備、消費電子產品、ICT綜合解決方案的華為,在紅海新城光伏儲能項目中,將提供的是儲能整體解決方案,包括1300MWh儲能系統、儲能變流器、通信及管理系統等,同時還參與方案設計、電網仿真及相關設計咨詢服務。
也就是說,華為目前已經具備了在儲能領域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的能力。雖然聽上去很令人驚訝,華為做能源似乎很“不務正業”,但實際上,華為在能源技術領域深耕已有多年。
據媒體“錦緞”統計:
華為在光伏及儲能領域,迄今積累了至少610件專利申請,其中98%以上為發明專利申請,分布于10個IPC(國際專利分類表)小類,涵蓋逆變器、變流器、開關器件、并網系統、充電方法、儲能系統、光伏組件、終端管理設備、脈沖寬度調制系統、散熱裝置、防護裝置等25個光伏電站及儲能系統的技術區間,涉及的具體技術點則近百個。錦緞
而在光伏發電的核心技術光伏逆變器領域,華為從2015年起開始牢牢占據頭把交椅的位子,地位之穩固甚至勝于其基站市場。

因此,華為并不是在自己主營業務受困后才盲目殺入儲能領域,而是在多年前就已經提前埋伏,不得不說,其對于技術發展方向的研判較為精準,提早布局,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而如果能在一個沒有國內政策扶持的全球最具挑戰的海外項目中打出自己的名號,那么未來其在儲能領域能趟出的道路,無疑可以更寬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