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盤和林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上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隨后,在一系列重要會議上黨中央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出了更為詳細的部署,努力研判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和具體行動措施。

“雙碳”目標實際上并不只是中國的政治承諾,從微觀市場主體視角來看,“雙碳”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一個積極促進因素,其一,“雙碳”目標有效的推動了能源使用綠色化發展,加速我國經濟結構創造性破壞進程;其二,減碳行動為綠色低碳市場及相關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雙碳”目標是能源使用綠色化的起點
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曾表示,碳達峰碳中和將帶來一場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經濟社會環境的重大變革,其意義不亞于三次工業革命。
正如王部長所說,“雙碳”目標的提出實際上是開啟自上而下能源使用綠色化的起點,能源使用與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從化石能源走向新能源勢必會對我國經濟結構產生重要影響。傳統化石能源相關產業,包含煤炭開采業、石油開采業,以及石油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等,在“雙碳”目標下,會受到嚴格的減排政策管制,這無疑會給部分制造業企業帶來重大經營壓力。近年來,受環境政策影響,不僅僅是能源開采和加工產業,一些傳統能源使用占比較高的企業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轉型陣痛不可避免,但絕不能因為目前傳統產業出現的問題去否定發展方向。
實際上,這正是熊彼得所講的“創造性破壞”的現實案例,“雙碳”目標對于傳統產業的影響是對過去經濟結構的破壞,但同時,他帶來了新能源產業的新生。能源使用綠色化顯著促進了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行業的發展,其一,在向新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我國減少了對傳統能源的進口,能源需求市場機會增大;其二,“雙碳”目標激活了國內對于綠色經濟的投資支出,直接拉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其三,新能源行業的高速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其四,新能源相關科技的研發能夠幫助為我國實現能源行業的換道超車。這體現了“雙碳”目標的創造性作用,在“創造性破壞”下,我國能夠迅速形成新的經濟結構,更好更快地向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
“雙碳”目標引爆中國碳中和產業
“雙碳”目標的最終追求是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統計數據上來看,高碳排放行業主要集中在能源、工業、交通、建筑,其中能源和工業部門占比最大。“雙碳”目標下,各個部門相繼進行綠色轉型的相關行動,作為碳排放的大頭,能源和工業部門自然是關注的焦點。同時,應當看到,與“雙碳”目標實現相關的產業都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受到市場和資本的追捧。
例如節能環保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其產業發展速度直接決定了我國經濟綠色轉型的速度,因此處于碳中和產業鏈條中的關鍵環節,不僅工業能源企業非常關注其發展,行業外也有眾多躍躍欲試的攪局者。
再如垃圾分類和處理產業,處理垃圾的效率直接決定了垃圾在處理時所釋放的溫室氣體,實際上,垃圾分類和處理行業在整個碳中和產業鏈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說節能環保產業是為綠色生產提供技術和服務的支持,那么垃圾分類和處理就是在為綠色生產做善后工作。近年來,多地相繼實施垃圾分類政策,但多是雷聲大、雨點小,筆者認為,政策端的推動作用更多是強制性的規范,難以真正喚起行業的自覺,而從發展風口、企業新增長點出發,企業在垃圾分類和處理相關技術發展上會更加有動力,這也是“雙碳”目標對于其他政策的溢出效應
除此之外,儲能產業也很重要,不過,儲能技術多年來沒有很大的突破,其還缺乏更多落地產品。因此,新能源行業依舊是“雙碳”目標下的最大受益者,我們可以簡單將新能源行業分為兩類,一類是新能源的開發行業,一類是新能源的利用行業,前者以光伏、風電、核電、氫能為主,后者主要是新能源汽車產業。
我國目前有34萬家光伏相關企業
光伏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簡稱,我國的光伏產業發展較早,不過,很長時間以來,光伏發展都非常依靠政策補貼,可以說是給補貼就發展,不給補貼就停滯,究其原因是太陽能發電成本高,相比火電、水電沒有競爭優勢。目前水力發電的成本大約是0.15元/kw·h,火電價格一般低于0.3元/kw·h。而光伏度電成本雖然逐漸在降低,但2020年底光伏度電成本依舊高于0.3元/kw·h。當然,這還沒有考慮光伏發電的穩定性和電能的儲存問題。
當從成本收益出發產業難以自行發展的情況下,政府政策的作用便顯得非常重要,而光伏產業的周期性也正對應了近年來政策的變化。
當然,“雙碳”目標下,光伏產業的發展是能源行業的一個關注焦點,光伏利用的是半導體電子技術,因此相較來說技術迭代更快,成本問題預計能在不遠的將來被妥善解決,并且,隨著光伏平價上網的政策實施,也會激勵企業層面的創新投入。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34萬家光伏相關企業,其中,超3成的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從行業分布上看,有22%的相關企業分布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整體行業技術發展質量和速度理應是能夠得到保障的。并且,光伏產業已經在國內形成了一些聚集區,從地域分布上看,山東的光伏相關企業數量最多,超5萬家。其次為江蘇,有超4.4萬家相關企業,廣東和河北的光伏相關企業也均超過2.5萬家。這將很好地促進區域內部技術溢出效應的發揮,形成區域間良性競爭的發展態勢。
不僅如此,近五年來,即使補貼持續退坡,我國光伏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注冊總量依然持續上漲。天眼查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以工商登記為準,我國已新增超4.2萬家光伏相關企業,同比增長71%。這代表著市場對于光伏產業的發展具有充足的信心,筆者認為,從投資邏輯上來看,光伏產業的未來是光明的,同時市場成長空間較好,關鍵點在于光伏技術的進步,值得一提的是,能源市場不是傳統市場,整體需求受供給端牽制明顯,因此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成本的下降,市場蛋糕整體也會被逐漸做大。
能源革命中的排頭兵:新能源汽車
從柴火到煤炭,從煤炭到石油、天然氣,人類社會每次巨大的進步都是伴隨著能源革命而來。上個世紀末,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引爆了一輪科技革命,這為人類社會發展按下了加速鍵,需要注意的是,科技革命需要能源領域的革命去為之提供動力,雖然從目前來看,能源領域并沒有足以稱之為革命的創新,但作為電力載體的電池無疑是最有可能形成突破的方向。
實際上,發展新能源汽車不僅僅是因為我國電池工藝全球領先,更是因為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整個產業鏈發展關系著我國是否能把握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先機。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歐陽明高在文章中曾表示,新能源汽車引領三大革命:第一,電動車本身的革命;第二,新能源本身的革命;第三,智能化革命。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發展具有很強的技術溢出效應,而且是跨行業、跨領域的技術溢出效應,不管是其中的那個方面,都直接關系著未來我國的發展。
正是由于新能源汽車在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的重要性,不管是政策層面還是企業發展層面,都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天眼查數據研究院推出的“天眼新知”專欄,依托天眼查大數據,為新能源汽車梳理了產業格局及發展脈絡,方便我們更好地理解行業領域的最新動態和投融資風向。天眼查數據顯示,在2006年-2021年間,新能源汽車領域共發生約550起融資事件,總金額超3200億元。其中,超7成融資時間發生在2015-2020年,融資金額總計超2500億元??梢娦履茉雌嚫裢獾厥苜Y本市場青睞,近些年,從輿情來看,新能源汽車似乎到了發展的瓶頸期,資本也開始更加理性,行業進入調整階段,但數據證明,新能源汽車投融資熱情依舊不減。截止2021年8月,2021年已有50余起融資事件,涉及金額超560億,已超之前年度全年融資金額總數。
除去新能源汽車本身,其配套服務充電樁也是發展熱點,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約13.5萬家充電樁相關企業。超8成相關企業成立于5年之內。以工商登記為準,我國2020年新增超過2.9萬家充電樁相關企業,同比增長26%。值得注意的是,充電樁不僅對新能源汽車普及有著重要的意義,其在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環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安全、穩定的角度出發,充電樁的普及的本身一定是以電池技術發展為基本前提。
在“雙碳”目標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會發生方向上的逆轉,并且,當前的市場格局已經初步形成,由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行業壁壘來自于技術和人才儲備,相關企業在電池和電力驅動方面的領先地位將對公司價值起到重要的作用,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行業內部馬太效應會愈發明顯。
尾聲
作為“雙碳”目標的主要監管對象和行動者,企業無論是從自身收益出發,還是從社會價值出發,都是心向往之的。投身減碳事業,不僅僅能夠發掘行業新的增長點,有助于提早進行業務布局,同時,也極大的增加了企業社會價值,提高了企業社會口碑。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清楚地看到政府在“雙碳”目標上的決心,認識到“雙碳”目標實現是一個長期的事情,戒除迎合思想,避免“運動式”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