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精品网_影音先锋国产资源_亚洲最大黄色_91精品久久

 

孫學良:研發固態電池的科學家

發布日期:2021-12-23  來源:陜西日報  作者:中國風光儲網--新聞中心

核心提示:孫學良:研發固態電池的科學家
 
感謝一路上幫助過我的人,感謝西安理工大學的支持,感謝我的夫人李如英女士。當選院士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和動力,今后我也會好好計劃,爭取在固態電池領域為中國作更大的貢獻。
 
“那天我記得特別清楚。當時我正在醫院接受眼睛的手術,突然接到了自己當選院士的消息。因為剛做完手術,一只眼睛還蒙著紗布,醫生不讓看手機。所以直到晚上,我才開始一一回復大家祝賀的消息。”孫學良笑著回憶那天的情景,也回憶起了一路走來的故事……
 
見賢思齊 在學術道路上一往無前
 
1981年,孫學良考入天津理工大學,受父母工作影響,他選擇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后,孫學良留校工作。兩年后,因為覺得自己知識儲備不夠,他又考入天津師范大學固體物理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碩士畢業的孫學良又工作了4年,之后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材料化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等到博士畢業時,他已經36歲了。
 
經過5年2站的博士后工作,孫學良獲得擔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助理教授的機會。之后,他僅用了8年時間就從助理教授做到了教授。對于他的“大器晚成”,同事不時會和他開玩笑,但孫學良卻說:“Goodenough先生是在他57歲快退休時才開始研究電池,最后在97歲高齡時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我還不算晚。”
Goodenough被稱為鋰電池之父,他在75歲時發明了如今比亞迪電動汽車所使用的磷酸鐵鋰電池,90歲時提出要發展全固態電池——如今這早已成為電池行業最熱門的研究領域。Goodenough的科研經歷給了孫學良很多啟發,激勵著他在學術道路上越走越遠。
 
多次轉換專業的經歷,讓孫學良掌握了材料學、物理和化學等方面的知識。豐富的學科背景為他之后進入新能源電池行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能源電池行業是一個交叉性的領域,雖然我上學時對這個問題認識得不是很深入,但后來這些其他專業的知識在解決一些問題時非常有用。”孫學良說。
 
刻苦鉆研 開啟科研新篇章
 
1999年,是孫學良科研道路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那一年,他從英國來到加拿大溫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做博士后,開始接觸并正式轉入新能源行業。
 
當時,溫哥華有世界上最大的燃料電池公司——巴拉德動力系統。因此,孫學良接觸到了氫氧燃料電池,也有了轉入新能源行業的想法,特別是想做氫氧燃料電池的研發。“當時我和我的導師一致認為,新能源行業及如何解決與能源相關的問題,應該是世界未來幾十年的發展方向。”孫學良說。
 
之后,孫學良便給研究氫能源電池方面的一位著名專家寫信,希望能去他的組里學習??蓪<乙驗樗麤]有相關基礎而拒絕了。
 
“其實那時候,我花了幾個月時間,看了200多篇文獻,對氫氧燃料電池有了一些想法。于是,我把這些想法及如何解決的思路都列了出來。這位專家看完以后很吃驚,說我雖然沒搞過氫氧燃料電池,但知道里面的很多東西,便給了我機會。”靠實力說服專家的孫學良最終進入了這個世界頂級的課題組,開始了氫氧燃料電池的研究。
 
一年以后,孫學良便取得了重大成就。因為有材料學的基礎,孫學良便想到將碳納米管應用到燃料電池中,作為催化劑的載體。將納米技術和氫能源兩大領域結合起來,這在當時是一項非常超前且有重大意義的成果,奠定了納米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基礎。孫學良憑借這一發現,在2004年得到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助理教授的職位。
 
2007年,孫學良成為加拿大首席科學家。學校因此縮短了他授課的時間,讓他有了更多的時間投入科研,也有了更多的經費。之后,因為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12年,孫學良晉升為教授。從助理教授到教授,孫學良僅用了8年時間,而對于一般人來說,這通常需要12年左右。
 
密切合作 助力國內電池技術發展
 
固態電池被稱為下一代電池,是孫學良團隊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現有的電動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相比,固態電池更安全、續航里程更遠。“固態電池領域是現在全世界都在競爭的領域,誰先掌握了這項先進技術,誰就可以占領全世界的市場。”孫學良說。據悉,孫學良團隊在該方面的研究已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為推動中國固態電池技術發展與產業化,2017年,孫學良團隊與中國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在加拿大成功創建了“全固態電池聯合實驗室”。項目進展非常順利,因此一年后,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在西安大略大學孵化中心成立了全資固態電池公司。該聯合實驗室和公司聚集了全球電池領域的杰出人才,專注于從基礎到電池原型的固態電池研發,成功開發出超高離子導的新型固態電解質,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被中央電視臺重點報道。
2017年,受到自己曾經帶過的博士后、西安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喜飛的邀請,孫學良來到西安理工大學兼職任教。2017年11月,孫學良受聘西安理工大學雙聘院士,創建了先進電化學能源研究院,并擔任院長。在此基礎上,邀請頂級材料學家張久俊院士加盟,成立了孫學良、張久俊院士聯合工作室。針對我國缺乏高影響力學術期刊的現狀,2018年,孫學良與張久俊在上海大學聯合創建了頂級國際學術期刊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影響因子達28.9,成為當前國內影響因子最高的學術期刊。
 
談到來西安理工大學任教的原因,除了學術方面的考量外,孫學良說:“當時我來到西安理工大學時已經晚上7點多了,進門看到學校的書記、校長、副校長和人事處處長等一大屋子人都在等著我,我感到學校很重視這個事情,這讓我很感動。”
 
因材施教 量身定制培養方案
 
對于學生的培養,孫學良有自己的一套體系。每個學生入學時,孫學良均會和對方進行一次深度談話,詢問他們的目標和學習計劃,然后按照學生的意愿為他們“量身打造”最適合的學習和培養方案,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015年,趙陽從西北工業大學畢業,開始跟著孫學良讀博士。在談話中,趙陽說自己的目標是畢業后能回到西工大當教授,孫學良說:“好,那我們就按你的目標來計劃,四年以后保準你能回西工大做教授。”
 
一年后,趙陽的目標發生了變化,他找到導師孫學良說:“我現在想留在國外當教授。”孫學良說:“好,但在國外做教授首先英語要好,所以我們要重新計劃。”于是,趙陽被安排在了一個全是外國人的辦公室。
 
因為有了明晰的目標,趙陽在畢業時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14篇文章,再加上跟其他人合作的成果,他在博士期間已發表了60余篇文章。
 
2019年,孫學良推薦趙陽去美國伯克利大學做博士后。一年半后,孫學良所在的西安大略大學招聘教授,趙陽順利入職。2021年9月,趙陽成為西安大略大學助理教授,和孫學良院士在同一個系。“老師和學生在同一個系工作,這在我們學校原本是不允許的,趙陽和我算是開了先例。當然這也是因為趙陽真的非常優秀。”孫學良說。
 
劉健是孫學良帶的碩士生,與趙陽不同,他入學時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告訴孫學良,讀碩士是為了能找到好工作。
 
后來在上課過程中,孫學良發現這個學生素質很高,便私下找他談話,開導他說:“你愿不愿意先來我課題組里做些實驗,感受一下做科研的魅力。”劉健聽從了他的建議,而且在實驗室做得很好。孫學良又鼓勵他讀博士,目標逐漸清晰的劉健在博士期間發了很多高水平文章,并獲得加拿大政府資助的博士后獎學金,孫學良又推薦他去美國國家實驗室做博士后。
 
起初只想找個工作的劉健,如今已經是溫哥華哥倫比亞大學的助理教授。劉健的岳父、岳母是國內教授,很感激孫學良,說他改變了劉健的一生。
 
和孫學良一起在西安理工大學共事的李喜飛,是他曾經帶過的博士后,也是他在電池方向上培養的第一位學生。2008年,兩人因電池而結緣,之后便開始了長達一年的電話溝通。2009年,孫學良邀請李喜飛來加拿大讀博士后,還推薦他申獲了每年5萬加幣的獎學金。“我在電話里就能感覺到孫老師是一位很和藹的老師,沒有架子。但其實那時候,孫老師在加拿大已是很有名的學者了。我選擇去加拿大,也是因為敬重孫老師的人品。”李喜飛說。
 
“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自己有目標的,我帶起來就相對容易些。沒有目標的,或者目標容易改變的學生,我也很樂意引導他們,讓他們找到更適合的道路。”孫學良說。
 
孫學良在西安大略大學做教授的20多年間,培養了大約140名學生,其中80%是中國人。如今,他們中已有50人學成歸國,其中有“青千”4人、“杰青”1人,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擔任 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 期刊執行主編。“我也是有計劃地給國內培養人才,他們能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就,為國家作貢獻,我感到很驕傲。”孫學良說。
 
對于在學術道路上攀登的年輕人,孫學良也給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他認為,搞科研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浮躁;其次,科研道路上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所以勇氣很重要;另外,只有激發出自己對科研的興趣,才能有斗志。最后,孫學良院士還建議年輕人要注重全面發展各種能力,要學習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學會自我管理。
 
雖然工作很忙,但孫學良還是會抽空運動,無論是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還是游泳、高爾夫等,他都很擅長。在學生眼中,他是一位標準的運動達人。
 
“我一直告訴學生,在搞好科研的同時,也要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我覺得對年輕人來說,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孫學良說。



 

 
 
[ 頻道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滬ICP備16055099號-94

風光儲網 版權所有 © 2016-2018 咨詢熱線:021-6117 0511  郵箱:sina@heliexpo.cn 在線溝通:

本網中文域名:風光儲網.本站網絡實名:風光儲網-最專業的風光儲行業信息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