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我國石墨烯全產業鏈的雛形初步顯現,去年石墨烯市場總體規模突破40億元,但石墨烯產業應用仍有待落地。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閻立在致辭時表示,要把石墨烯產業打造成為江蘇轉型創新的新亮點。
石墨烯被稱為“黑金”,是目前發現的最薄、強度最大、導電導熱性能最強的一種新型納米材料,在能源、生物技術、水資源、電子及網絡技術、航天航空和汽車工業等諸多領域展現出廣闊應用前景。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的《2016-2017中國石墨烯發展年度報告》顯示,自2016年以來,中國石墨烯企業爆發式增長,年度新增企業超過700家,其中研發類企業占比約43%。不過,大眾對石墨烯的概念仍然顯得陌生。
目前中國石墨烯產業仍處在概念導入期、產業化突破的初期階段,由于制備技術還不成熟,只有一些對石墨烯質量要求不高的產品實現商品化,尚未有革命性產品問世。今年以來,石墨電極的供不應求、連續漲價,讓許多投資者誤以為石墨烯的春天到了。其實,兩者相差很遠,生產石墨電極的企業今年大多賺得盆滿缽滿,而石墨烯企業卻不少處于虧損中。《年報》顯示,截至今年2月,全國擁有石墨烯技術專利、從事相關制備、銷售、應用、投資、檢測、技術服務的企業數量共達2059家,其中擁有石墨烯實際業務收入的企業數量為533家,占比僅為25.89%。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炒作石墨烯概念的企業非常多。實際上,也就是少量產出石墨烯,或者規模化生產氧化石墨烯、石墨烯微片、石墨烯粉等改良碳材料,與石墨烯這種納米材料不在一個等級上,更別提產生經濟效益,企業能不虧損就已不錯了。
常州市多家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石墨烯技術目前已不是問題,關鍵是市場推廣太難。將石墨烯跟下游產品進行融合銜接,并為市場真正接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石墨烯產業聯盟秘書長李義春:“目前整個行業缺少引領級產品,現在最大的瓶頸就是怎么樣把產品進入到商品,一個你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再一個你的性價比是不是消費者的痛點。
我們石墨烯已經實現了制備技術的量產,還有一些應用技術逐漸地完善,但是怎么應用到下游的產品里,這是一個最大的瓶頸。”諾獎得主唐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教授在常州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導致石墨烯較難實現量產的原因在于“制備技術局限”:“石墨烯的特性可以滿足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在很多領域都有了新的發現,但關鍵在于如何控制以及用不同的技術和工藝進行處理”。他建議,政府和市場都應該用更開放的手法,積極推廣支持應用。 當然,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我國的石墨烯產業基本形成以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魯區域為聚合區,多地分布式發展的石墨烯產業格局,已形成新能源領域應用、大健康領域應用、復合材料領域應用等六大細分市場。
李義春:“國外現在是拿出了一些石墨烯實驗室的樣品到產品,而我們中國是已經進入到商品,就是有許多的產品在賣,所以我們基本上在產業化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中國走在了前面。” 中國石墨烯產業奠基人、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名譽院長馮冠平認為,再有5-10年的發展,石墨烯產業將實現制備技術成熟化,終端產品產業化,石墨烯超級電容、觸摸屏、電子器件、導電電極等產品的下游需求也將達到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