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1月26日,“中國僑都”江門與國內新能源龍頭企業中創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項目投資合作協議,總投資達200億元。中創新航將在新會智造產業園鳳山湖園區打造50GWh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江門基地項目(下稱“中創新航項目”),項目計劃分兩期建設,著力打造高度智能化、綠色環保的生產基地。

這是江門目前投資規模最大的
動力電池類產業項目,
也是新會近年來始終堅持
“項目為王”“招大引強”成效的集中體現。
簽約至今近百日,即將全面動工的中創新航項目將在新會觸發哪些“鏈式反應”?從這步“先手棋”縱觀全局,不難發現,新會正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鏈,擴大招商“朋友圈”,打造引才“強磁場”,全面落實市委“1+6+3”工作部署,奮力開創“一園三中心”齊頭并進新局面。
新能源全產業鏈
從無到有、漸成體系
如今的新會智造產業園鳳山湖園區,成立之初擘畫的產城融合藍圖正一一實現。這邊,鳳山湖中央濕地公園碧波蕩漾,綠樹、繁花、水韻交相輝映,“廣東最美湖景園區”雛形漸現;那邊,施工器械轟鳴聲此起彼伏,各類工程車輛往來穿梭,工人們正鉚足干勁加快園區商業及生活配套區建設……

截至目前,新會已投入超25億元用于鳳山湖園區的開發建設,并統籌3000畝土地打造新能源動力電池全產業鏈,力爭5至8年后發展成為千億產業園。在此“沃土”的基礎上,中創新航項目落地全面加速——從簽約到動工僅50天。
中創新航項目簽約后,江門市各級各部門主動服務中創新航公司建設團隊,以“模擬審批”“承諾制”“容缺受理”“局長擔任首席服務官”“一周一報”等舉措全力優化項目落地的審批流程,相繼實現1小時完成公司工商登記、項目備案、稅務登記,短期內完成片區控規調整、土地掛網,土地競拍成功當天領取《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不動產權證書》,真正做到“土地等項目、拍地即動工”。新會更成立了中創新航項目指揮部,全力服務保障項目落地建設,以“新會服務”跑出了“江門速度”。

中創新航項目將觸發哪些“鏈式反應”?江門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已開宗明義:要推動汽車產業全鏈條發展,鞏固提升汽車零部件基礎優勢,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整車及動力電池制造項目,打造廣東汽車產業重要制造基地。可以說,中創新航項目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鏈主”之一。

而在江門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的歷史機遇下,新會全面開啟了一場搶抓新能源電池迅猛發展“窗口期”的攻堅戰——緊盯新能源動力電池市場需求增長態勢,以珠西新材料集聚區為主平臺,確定芳源為區級“鏈主”,引領“關鍵材料生產、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廢舊電池回收”產業鏈雛形初顯。上游動力電池方面,擁有芳源、道氏、恒創睿能、榮炭電子等企業,產品包括正、負極材料等;中游生產電芯制造及組裝方面,有江門吉鋰、友飛翔公司,下游電池回收利用方面,有威立雅、恒創睿能等,今年內將陸續進入試投產階段,預計達產后年處理廢舊動力電池能力達12萬噸。

新能源全產業鏈從無到有任重道遠,但這是新會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更是新會深入落實“工業振興”工程的生動實踐。
蓄力圖強揚帆起,矢志爭先破浪行。新會將充分發揮中創新航在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內“鏈主”優勢,重點引進布局隔膜、銅箔、電池殼體、電芯、BMS(電池管理系統)等產業鏈中上游企業,推動強鏈、補鏈、延鏈工作落地見效。同時,加大本地企業與中創新航公司合作力度,帶動芳源、恒創睿能等本地新能源電池材料行業的知名企業,加入中創新航供應鏈體系。
強化重點產業鏈招商
與重點區域招商
500億元——這是新會設定的2022年引進項目投資目標。
如何突破500億元?新會思路很清晰:實施多元招商戰略,開展產業鏈招商,對標省“雙十”戰略性產業集群,以市八大戰略性產業集群為抓手,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等重點產業開展產業鏈招商,制定招商圖譜,重點引進、儲備一批集聚能力強、產業鏈拉動作用大、產出效益好的鏈主企業和關鍵領域核心企業。此外,依托中創新航、李錦記、芳源、巴德富等“鏈主”企業,牽引帶動一批配套、協作、互補的企業落戶。

如果把經濟工作當成一場戰役,招商引資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戰場”。今年一季度,新會在全力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統籌”之下,持續在招商引資工作上發力,區主要領導帶隊外出考察、接待外商共22次,各鎮主要領導每月帶隊外出招商至少1次。
這些動作的目標很明確:新會正力爭年內再引進一個百億項目。
聚力重點區域招商,新會積極主動“走出去”,拓展招商“朋友圈”,構建招商網絡,深耕廣深莞、鞏固大灣區、拓展長三角,有針對性地根據各園區的產業特色化、差異化、鏈條延伸進行精準招商。
今年,新會進一步強化駐點招商力量,組建一支20人的駐點招商隊伍對深莞惠等重點區域開展駐點招商,重點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企業及零部件、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健康、現代輕工紡織等5條產業鏈開展招商拜訪、項目收集、對接聯絡等工作。
產業鏈招商的共識,貫穿于新會招商工作的始終。
通過編制深圳產業招商地圖和產業技術圖譜,新會加強深圳政策動態研判,建強專業招商團隊,篩選專業招商咨詢機構,發揮深圳駐點招商作用,打造對接深圳前沿陣地,緊盯深圳產業溢出,有的放矢開展產業鏈招商。
承載平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會將聚焦“科技引領”工程,整合中科創新廣場、中集智庫、中科健康創新生物產業園等科創載體,發揮江門雙碳實驗室技術支撐作用,加快吸引集聚一批高成長性科技企業;聚焦“園區再造”工程,加快司前—大澤園區、珠西新材料集聚區等產規修編,提速EPC、PPP基礎設施工程,爭取“一區多園”空間格局早日成形。

借助社會力量資源優勢,新會大力開展“中介招商”“顧問招商”,加強與“國字號”“省字號”協會合作招商,與省工業園區協會、深圳中商智庫研究院、廣東粵孵產業大數據研究公司等多家第三方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進一步拓寬招商大網絡。
招才引智有精準方向
也有滿腔誠意
近期,一則江門雙碳實驗室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員的信息,引起不少高層次人才關注。人才是企業壯大的核心要素,也是地方發展的第一資源。新會當前處于追趕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招才引智,新會有精準的方向,也有滿腔的誠意。圍繞市委“六大工程”,新會出臺落實市委“人才倍增”工程五年行動方案,實施“頂流團隊、首善尖兵、岡州菁英、葵鄉工匠”四大計劃,引進“高精尖缺”人才,高標準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每年安排人才發展資金達6000多萬元,并在全區建設23個人才驛站和人才服務驛站,全方位為人才提供政策咨詢、業務代辦等服務。
建橋梁引才,搭平臺育才,事實上,新會早已吹響人才“集結號”。

目前,新會全區共有博士43人,碩士495人,技能人才8萬人次(占全市總量30.3%),其中高技能人才2.6萬人次(占全市總量32.5%);擁有國家級創新平臺1家,省級創新平臺108家(占全市總量21.4%);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3家,博士工作站8家,數量居全市前列。
著眼當下需求與長遠發展,新會將以“一園三中心”建設為抓手,以重點產業為導向,培育一批戰略產業發展急需的產業工程師,“十四五”期間新增產業工程師不少于2000人;完善“1+2+N”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揮產教聯盟作用,推動“雙元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培訓,拓展技術工人職業發展通道,“十四五”時期新增技能人才不少于15000人;打造一批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到2025年全區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總量達4000人……

△肖淑妍 攝
部署落實得擲地有聲。近日,通過線上線下形式,新會分別與清華大學等5所高校、江門雙碳實驗室以及5所高職院校簽訂系列人才合作協議,以鏈接更多優秀資源,推動產學研創新發展、技術轉化應用和人才定向培養。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期待未來,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
的生動局面在江門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