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產業界對鋰電池高比能量的過高追求可能會帶來多個層面的問題,比如在正極材料端,雖然克容量逐漸增加,但是結構/熱穩定性卻逐漸降低,過渡金屬溶出情況加劇,尤其是811型。上海蓄熙新能源材料檢測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廣帥表示:“對于NCM體系,隨著Ni含量增加,NCM體系正極材料的放電容量越高,循環穩定性下降,熱穩定性下降。”
對于負極材料領域,容量越高,硅或氧化亞硅材料越多,極片膨脹率越大,和電解液間的副反應越多,內阻增大。
此外,隔膜越來越薄,隨之而來的則是安全風險的增加;電解液分量減少,會使得電池的循環性能變差,而且電解液粘度變大后,整個電池產品的內阻就會增加。
從對材料本身的安全性影響角度來看,高比能化會導致正極過渡金屬溶出。Ni、Co、Mn三種元素在循環過程中都會發生溶解,在4.6V以上時,三種元素幾乎是以化學計量比溶出的,但是Mn元素的溶解會對鋰電池循環壽命產生更嚴重的破壞。
薄集流體化之后,大電流下、內阻大發熱量高,涂布、輥壓收卷容易出現斷片現象。少粘結劑會導致活性物質易脫落,長循環接觸內阻增大。薄隔膜趨勢之下,會出現單層PE基膜熱穩定差,涂層膜內阻較大,長循環后涂層易團聚、脫落等。
01
高比能“陷阱”?
追求極致完美或許是最一般也最隱蔽的“美麗陷阱”。在鋰電池行業,追求高比能是多方綜合因素下的產物。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市場消費需求的倒逼。其次是鋰電池技術上實實在在的提升以及產業供給端的迎合。
“電動車至少要能跑個500公里以上才考慮購買。”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是新能源汽車的主要消費陣地,尤其是北京,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比較高。該北京網友還表示,電動汽車要能滿足日常工作、外出游玩所需的里程,畢竟充電還不是很方便。
合眾汽車2019年相關客戶調研統計數據顯示“消費者愿意接受的續航里程為300-450公里。”中國電池聯盟認為,隨著鋰電池比能量技術的升級,以及固態電池技術的商業化前景趨好,未來一段時間內,消費者的普遍續航需求或將穩定在500公里左右,200公里以下的車型或將逐漸退出。
目前,鋰電池技術創新的確有了很大的提升。從代表性企業相關新能源車型動力電池包組的能量比變化看:
在磷酸鐵鋰電池領域,2015年,比亞迪e5(續航256km)電池包組的能量密度比大約為91wh/kg。2020年,比亞迪e3(續航405km)電池包組的系統能量比提升至大約156wh/kg,提升約71%。
在三元電池領域,2015年,北汽EU200(續航200km)電池包組的電池能量密度大約為96wh/kg。2020年,北汽EU5(續航401km)電池包組的電池能量密度提升到了大約161wh/kg,提升約68%。
此外,國家對于產品準入的要求越來越高。2018年《關于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引導生產企業把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推向500公里以上。根據國家政策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到2020年,我國電池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到2025年,電池能量密度達到400Wh/kg;2030年,電池能量密度達到500Wh/kg。
但是,我們也看到,尺寸越做越大、能量密度越做越高帶來的則是電池的散熱性能的下降,電解液出現貧富液、浸潤性不好、死區和析鋰可能性增大。這也是導致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如今,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對產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對汽車以及電池產品著火事故頗為不滿。但是反過頭來,高能量比也是消費需求助推的一個必然結果。
02
電池安全診斷:望聞問切
關于新能源汽車著火事故頻發,韓廣帥博士認為:“新能源汽車安全失火也就是熱失控,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的原因。”
他分析后指出,從外部原因主要是機械濫用、電濫用、熱濫用等行為造成的。比如車輛碰撞等車輛結構破壞導致B級電路短路、電池受到擠壓、穿刺等物理結構的損壞;比如外部電路過流、短路等非預期的大電流引起,超過了電池或電池系統可以承受的最大電流;再比如超過電芯安全界限的加熱,可能來自于相鄰熱失控電池,或散熱系統失效所積攢的熱量。
從內部原因看主要是高比能化與快充導致發熱量增加,溫升升高,副反應增加;內阻增加不一致性放大導致析鋰脹氣等。
“理解電池才能不斷提升電池品質。”韓廣帥認為,“電池醫院”的“望聞問切”價值在于通過對電池失效原因的準確分析,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幫助電池產品提升品質。以下為韓廣帥博士在中國電池聯盟產業云課堂“動力電池失效原因分析與解析技術”直播演講時提出的兩個具體分析流程。

整體解決方案之逆向分析流程

整體解決方案之正向分析-正極材料

整體解決方案之正向分析-負極材料

整體解決方案之正向分析-隔膜

整體解決方案之正向分析-電解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