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在剛落下帷幕的重慶車展中,上市新車寥寥無幾,轉而成為以汽車銷售為主場的大型拼購會。因車市慘淡,銷售之間因爭搶客戶而發生的肢體沖突再次上演,成為這個西南地區性車展上的“例行節目”。
因過于“低調”,即便是圈內人對于這一新品牌也十分陌生,更不用說普羅大眾。大家很難意識到,這個新造車勢力其實來自于小康股份——后者已默默進入新造車領域多年,算是“孤注一擲”。
在美國,金康被叫做“SERES”。資料顯示,SERES已搭建起了以硅谷為中心的全球研發體系,擁有領先的電驅動核心技術和保護性自主駕駛技術等,取得了電池管理系統、熱管理及多重電池防護等多項成果。按照規劃,SERES產品的生產資質將由金康提供,并將在金康SERES重慶兩江智能工廠正式生產。
這次車展上,一款以對標特斯拉而生的新造車勢力金康賽力斯(SERES)姍姍來遲。成立2年后,金康新能源旗下首款車型賽力斯5迎來上市。

因過于“低調”,即便是圈內人對于這一新品牌也十分陌生,更不用說普羅大眾。大家很難意識到,這個新造車勢力其實來自于小康股份——后者已默默進入新造車領域多年,算是“孤注一擲”。
生不逢時的金康賽力斯
去年6月,金康新能源引入了新進股東金新基金。在此之前,金康是小康工業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除此之外,小康股份還擁有小康動力、東風小康、東風風光、瑞馳汽車、SF MOTORS等公司。
從小康到風光,小康股份實現了“商轉乘”的成功轉型,并憑借風光580迎來品牌翻身的高光時刻。2014年,嘗過轉型甜頭的小康股份也嗅到了新能源政策紅利的信號,并開始通過金康新能源進行布局。
有了東風小康在汽車領域的背書,金康新能源順利地在2017年獲得了國家發改委關于其年產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的批復。緊接著次年10月,獲得工信部核準,正式拿到新車公告準入許可,成為第9家獲得造車資質車企。
在擁有“雙證”資質之后,首當其沖的事情就是確定產品規劃和技術路線。
為此,小康股份與汽車咨詢公司進行過研判:考慮到結合小康在發動機和變速器領域的核心技術積累。同時為與特斯拉等一眾新造車勢力的技術路線形成差異化。
最終,小康股份選擇了增程式和純電動兩條技術路線并舉的方式,其設想是既樹立了技術門檻,又結合了自身優勢。
或許是定位中高端新能源市場的原因,金康也參考了蔚來等車企樹立品牌調性的做法,選擇了中美市場同步進行的方式。繼2017年品牌發布之后,金康的兩款電動SUV概念車SF7和SF5在硅谷亮相。
同時,小康股份在硅谷也成立了子公司SF Motors,并先后收購了美國汽車解決方案集成供應商AM General LLC位于印第安納州的民用汽車工廠、電動汽車電池系統研發設計公司InEVit,獲得了生產和電池技術。

在美國,金康被叫做“SERES”。資料顯示,SERES已搭建起了以硅谷為中心的全球研發體系,擁有領先的電驅動核心技術和保護性自主駕駛技術等,取得了電池管理系統、熱管理及多重電池防護等多項成果。按照規劃,SERES產品的生產資質將由金康提供,并將在金康SERES重慶兩江智能工廠正式生產。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016年特斯拉CEO馬斯克透露,特斯拉正尋找一家中國生產合作伙伴,特斯拉的國產之路就此開啟。
“讓小康股份更沒有想到的是,特斯拉國產進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打亂了金康的品牌定位和產品定價等一系列規劃,陷入較為被動的局面,產品也遲遲未推向市場。”一位接近小康股份的人士透露。
原本將定價鎖定在50萬區間、對標特斯拉的賽力斯5,一再延后上市時間,最終在重慶車展上將價格下壓到30萬以上。面對新能源補貼最新的政策拉至30萬的價格門檻,賽力斯5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
類似處境的還有理想ONE。此次上市的賽力斯5僅推出了一款車型,作為一輛增程式中型SUV,它與在上半年大批交付的理想ONE屬于同一技術路線,同時在車型定位、價位區間方面都屬于競品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一次4月底的媒體溝通會中,理想汽車索性將理想ONE歸為“插電式混合動力”一類,以求更易被市場和消費者所接受。
據安信證券預測,特斯拉Model 3有望成為最早實現與燃油車平價銷售的電動車型。賽力斯的價格還在30萬以上的區間徘徊,高價更成為了消費者遲疑的因素之一。
小陳在重慶車展上試坐了賽力斯5許久,罷了還是糾結:“這個車又不大,怎么都快要2.4噸了?但總體來說很是滿意,只是不愿意做一批小白鼠,持續關注中。”
就目前來說,國內新能源車型的消費者對于價格仍然還是很敏感。“15萬落地的話還是可以考慮一下的,這定價稍微高了一點點。”賽力斯5的價格普遍在網友眼中還是偏高。

而在品牌層面,金康賽力斯也遠未形成知名度。這其中一大原因在于前期的反復糾結。2018年SF7和SF5在硅谷亮相,彼時的金康還叫“金菓”,最終因為過于生僻而棄用。
作為“后浪”的金康賽力斯,該如何繞過大家曾走過的坑、讓品牌和產品為大眾了解和接受?毫無疑問將是這家企業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問題。
從收購到出售:金康叫停SF5美國上市計劃
實際上在賽力斯5上市之前,金康賽力斯就已經遭遇了不只一次挑戰。
相比于一眾新造車來說,金康確實擁有小康30多年在汽車制造方面的技術經驗,但在資本積累方面,它卻難言樂觀。
一位接近小康的業內人士對騰訊汽車表示,小康股份在新能源產品的投入上可謂“孤注一擲”,目前市值約105億元的小康股份已累計投入80億元。
這其中除了產品的既有投入,中美雙基地布局的規劃也耗費了一定的資金。例如,收購AM General花費了1.1億美元(約7.7億元),收購InEVit則花費了3300萬美元(約2.3億元)。
但即便如此,尚且因為投入巨大難以支撐資金鏈,遲遲難以推進量產計劃,不得已引入外部資金,才得以存續。
去年6月,增資完成后的金康新能源注冊資本將由40億元增至49.6億元,新進股東金新基金持股比例為19.355%,小康股份持股比例則由100%稀釋為80.645%。
今年4月,經過2年時間的調整,東風小康50%股權已過戶至小康股份名下。自此,東風小康正式成為小康股份全資子公司。

業內人士分析,小康股份將東風小康全部裝入上市公司后,能夠有效地減輕小康股份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所需的營運資金壓力,降低資產負債率,進一步改善資本結構,提升抗風險能力。根據財報顯示,小康股份旗下金康新能源與SF MOTORS公司目前均處于虧損狀態。
不過早在幾年前,小康內部并不乏清醒的高管,曾經向大舉進軍新能源領域的小康股份董事長張興海提出過,小康做高端新能源需要“量力而行”,但這一諫言最后并未被采納。
東風小康在進入乘用車領域之后,一度為小康股份貢獻了相當的利潤。風光580在上市2年內,已擁有超32萬用戶,這一成績使得小康股份多年來的汽車收入均占到90%以上。但在如此燒錢的新能源造車領域,自負盈虧往往很難活下去,這基本已是行業共識。
前期定位過高,導致投入陷入“無底洞”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資金陷入了緊張狀態,并影響到了生產制造環節的有序進行。
按照規劃,SF5將是登陸中美市場的首款車,在美國由米沙沃卡工廠生產,在中國由金康新能源生產。但之后便“銷聲匿跡”。
據外媒報道,去年8月,SF Motors聯合首席執行官詹姆斯·泰勒在給員工的一封信中提到,由于母公司中國企業小康股份正面臨著復雜的國內汽車市場環境,他認為,短期內在美國開辟新的市場、推出新的產品顯得不合時宜。
同時美國子公司也做出管理層裁員90人、暫停在美國推出電動車等調整,純電車型SF5目前也在政治已取消了美國上市的計劃。隨后不久,有媒體報道稱,小康股份正計劃出售旗下電動汽車品牌SF MOTORS,以集聚資金,專注于國內金康新能源業務。
在疫情和存量市場的雙重影響之下,汽車企業正在經歷“史上最嚴寒冬”,而新造車或許是最難挨過這個冬天的那個。當5月的中國車市已經重回2位數同比增長,新能源卻顯然已經跑偏了回升的大勢。
與理想等新造車勢力相比,金康夠“重”,好歹握有技術底牌,還有尋求外部資本的機會,如今這個口子已經拉開;而與特斯拉相比,金康又不夠“輕”,在決策和規劃上有失遠見,難免將自己置于被動的局面。
不同的技術路線下,各個新造車企業加速狂奔,保底的基本上都在今年將首款車型推向了市場。但即便是在延遲的新能源補貼政策加持下,也少有車企能夠穿越眼下的“生死淘汰賽”,熬到2022年的到來。
根基薄弱的新造車勢力,在最近這一個月正在以各種符合正常商業規律的姿態傾倒而下:高管離職、人事動蕩、拖欠薪資、員工維權、資金斷鏈、司法糾紛等等,這都是“新造車”傾然而倒的眾生相。
叫停SF5在美國市場的上市計劃之后,重新回歸國內本土市場的小康股份,將帶領“新造車”金康新能源走向何處?還需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