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通過:換電模式有了指導綱領
近日,GB/T《電動汽車換電安全要求》推薦性國家標準通過審查,將為電動車換電行業的安全發展提供指導并作出相應規定。據悉,《電動汽車換電安全要求》的具體內容,包括了將整車、換電系統、換電電池包、換電機構、換電接口等關鍵要素作為研究對象,充分分析換電過程及車輛行駛過程中潛在的失效模式,確定換電車輛的一般安全要求、整車安全要求及系統部件安全要求,并提出相應的試驗檢測方法。
根據標準,通過分析不同技術方案差異、車輛實際運行場景及運行數據,分別規定了最低換電次數要求,確保用戶在車輛設計使用壽命內換電時的安全性。并且出臺相應安全標準。這讓讓車企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有了方向。
特點:“電車”電池短時間內“回血”
純電動汽車跟汽油車一樣使用便捷,這是人們一直以來的美好構想,但事實上,當前在快充下充滿80%的電量也需要40分鐘~1小時。為此,當業內有車企提出3~5分鐘即可完成的換電模式,被業內賦予高度期待。
記者留意到,當前北汽新能源、蔚來汽車發展較為突出,在傳統快慢充的充電模式基礎上,積極推廣“換電模式”。在實際應用效果上,已幫助很多車主希望用最短時間實現車輛電量“回血”的訴求。然而近年發展來看,換電模式同樣存在成本高,以及具備一定技術門檻的缺點,需要車企前期進行大筆資金投入,而且大規模建設換電站一來不是每個車企都承擔的起。不過,北汽新能源方面卻堅定認為,換電從長遠來說盈利模式是確定的。
爭議:私人市場“嫌貴”,運營市場有優勢?
具體來看,換電模式雖有突出的優點,但只有少數車企打出了這張牌,甚至有車企明確表示不看好,雷諾日產前CEO戈恩甚至認為“死路一條”。如此鮮明的態度反差背后是為何呢?全媒體記者留意到,推出換電模式之前,車企需要讓用戶在整車購買與電池租賃兩種方式中進行選擇,以蔚來的“能量無憂”套餐為例,每月15次免費換電、年付需10800元;或者有可以采取單次支付換電費用180元。從單次費用上來說,比傳統充電方式貴。此外,由于換電站配備的電池數量也有限的,如果滿額就會回到傳統充電模式。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未來純電車輛保有量的日益增多,若無產業的規模化推廣支撐,指望靠目前的建設速度來滿足所謂的換電需求,也略有困難。
記者留意到,此前北汽新能源一開始僅針對出租車、網約車等運營車輛推出換電模式,但蔚來一上來就是針對私人用戶,最近北汽新能源也開始面向私人市場推出了換電模式,對換電模式堅持看好。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未來充電模式和換電模式會并行發展,尤其是出租車、網約車或特定環境下,換電模式必然有巨大優勢。業內人士認為,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模式來看,運營車等商用板塊必然是新技術的推廣試驗田。新能源行業投資者張利認為,換電模式的商業化是一個順勢而為的東西。
規劃:工信部牽頭推廣 入局玩家增多
記者留意到,今年以來,工信部也大力支持換電模式,支持“車電分離”。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大力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企業根據適用場景研發換電模式車型,支持北京、海南等地開展試點推廣,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隨著工信部的發聲表態,“車電分離”這一曾經被邊緣化的電動車發展技術路徑,重新迎來了屬于它的春天。在政策的利好下,目前長安、東風嵐圖、吉利等也已經表態了開展換電模式的意向,相信隨著商業模式的逐漸清晰,入局的玩家也會越來越多,終端競爭將會愈發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