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天際汽車和高合汽車旗下的首款量產車ME7和HiPhi X相繼上市,來到大眾視野之中。
在外界看來,從2年前廣州車展上的首發至今,天際ME7有些姍姍來遲。但36個月的車型開發流程,足夠證明這個低調的團隊已經準備好面向市場,開始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天際并不想做個遲到者,而是新能源行業的切實參與者。
產品決定品牌 ME7是天際最后的機會
經過上半年的新造車生死淘汰賽,天際同樣繞不過“活下去”這個問題,毫無疑問,ME7是天際生存考驗的關鍵機會。
天際團隊將ME7定位為中高端,用天際汽車董事長、CEO張海亮的話說,天際要生產“有品質、有趣”的車,其中品質感相當于ABB水平,而有趣是對標特斯拉,二者缺一不可。
中高端的底氣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定價,ME7的補貼后售價區間在21.88萬-28.98萬之間,與合眾和威馬的新能源普及者的角色不同,可以說是承接了蔚來、理想等所定位的高端路線。
“我們想要做新能源年輕消費主體能夠消費得起的車型,但定價不能太便宜,因為要保證品質,消費者一定不是只簡單地考慮燃油經濟性。”
張海亮強調,作為一款中高端車,需要進一步體現在智能交互等科技層面給用戶所營造的感受。與拜騰異曲同工的5屏互動是天際ME7的最重要的產品差異點,提供了少有的后排智能座艙方案。
“要保持5塊屏之間的互動,我們前后主機是用的百兆以太網,這樣在智能座艙方面,高算力的芯片、高算力的主機再加上大數據通信,智能座艙和用戶體驗均非常好的。”天際汽車董事、CTO牛勝福表示。
在天際汽車CMO陳敏看來,2023-2024年間電動車的成本會追平燃油車,屆時電動車的競爭力將進一步體現出來。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天際將利用窗口期,通過產品的打造把品牌樹立起來。“2023年前,我們每年推出一款車,每一款車都打造成精品,作為品牌樹立比較好的時期。”
在消費者最為關心的電動車補能策略層面,天際正在積極布局。從去年12月起,天際便推進了充電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并投資建設汽車充電云平臺,與聯行科技充電設施互聯互通平臺對接。
按照規劃,充電服務體系將包括100座快充電站、1000臺移動服務車、10000根專屬充電樁、100000+公共充電資源,提供涵蓋私人對公共、固定對移動、慢充對快充、自駕對代客的4種充電服務。
布局上,在北上廣深、紹興及長沙等城市的地標及熱點區域陸續建設面向純電動車用戶開放的超級充電站,在重點銷售區域還將加快投放商業化移動充電車。
同時,天際向每位用戶提供專屬私家樁,與國網、星星充電等頭部充電服務商在充電系統賦能、車輛充電運營和管理方面進行全面合作,依據各自平臺特色打造了覆蓋社區、商業熱點地區、高速公路的全方位充電體系。目前天際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充電樁適配工作,實現充電樁100%兼容。
在銷售模式上,天際采取靈活的“一城一策”。簡單來說,就是根據每個城市的特點來分析研究使用什么樣的模式最合適——可選的既有自建的天際中心、與銷售伙伴合作的智選空間、安心工場,以及連鎖維修企業合作的速捷驛站。
據了解,目前天際在全國17個省市25家店落成和在建門店,并將在今年年底發展到20個城市30家門店。
“和傳統的4S店不一樣,和現在的互聯網造車公司也有點不一樣,這是根據自己目前的實際情況采用的方法。隨著情況變化,根據城市的不同會采用新的銷售模式。”陳敏解釋道。
B輪融資即將完成 天際的運轉依然是良性的
除了產品的量產交付之外,資金也是很關鍵的門檻。
從今年2月前天際汽車董事、首席營銷官(CMO)向東平的離職開始,天際的人事變動便不斷。
6月初,天際汽車分管公關傳播、數字營銷的副總裁趙煥以及分管銷售的副總裁楊彥儒被曝離職。據媒體報道,ME7上市前夕,負責采購業務的高級副總裁李斌,以及負責融資業務的副總裁楊勝東雙雙離職。
對此張海亮表示,企業運轉確實受到了疫情一定的影響,但整體還是良性運轉的狀態。“我們的B輪融資馬上結束了,之后C輪融資也會按照整體的規劃來走。”他透露,投資者有包括產業基金、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等。
在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特斯拉和蔚來已經成功地進行了品牌的打造,并獲得了資本層面的認可。從天際的角度來說,品牌力的課也需要補上。
張海亮將打造品牌力主要分為2個方面。首先是用戶認同品牌文化和服務,愿意為車進行口碑推廣。“用戶認準了品牌,不管什么東西都是好的,就說明品牌力到位了。”
其次,品牌力是需要一定凝聚和形成的過程。“作為產品端品質很重要,可靠性、穩定性這是我們的強項。”牛勝負將產品力類比為自家孩子的競爭力。
針對目前三元鋰811的探討和爭議,牛勝福表示ME7之所以采用了622軟包電池,主要是處于電池的安全性保障,身后有上汽10萬臺的背書。
在他看來,811體系是好的技術,天際隨后的車型也會考慮。同時,天際正在與寧德時代研究探討523使用CTP技術的可行性,在保障能量密度、安全性、可靠性下,不斷尋求技術解決方案。
“對于我們這些新興車企和新品牌來說,如果傳統主機廠也推電動車,這說明我們原來做的事是正確的,更加深了消費者對于電動車的認可。”在張海亮看來,各個車企和品牌大力推出之智能電動汽車確實會分流一部分的用戶,但更為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將電動車的基盤做大。
“造車不分早晚,勢力無謂新舊,不求涇渭分明的血統,只求融合迭代的創新。”最后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