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正在為實現“動力電池自由”而努力。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馬羅斯·塞夫科維奇(Maros Sefcovic)在周二網上舉行的“歐洲電池會議”上表示:到2025年,歐盟可以生產足夠的電池,為其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提供動力,而不需要再依賴進口電池。
塞夫科維奇稱,到2025年,計劃中的歐洲工廠將生產足夠的電池,為至少600萬輛電動汽車提供動力。
長久以來,動力鋰電池市場是中日韓“三足鼎立”的局面。當前動力鋰電池市場競爭中,歐洲各國的動力鋰電池公司的規模、市場份額等相對較小。
鋰電池的供應制約著歐洲新能源市場的發展。歐洲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協會(CLEPA)曾公開表示:“歐洲廠商每制造一臺電動汽車就要支付4000美元至7000美元的電池成本給相關供應商。”

為此,歐盟在2017年成立了一個由當地公司組成的聯盟,目標是建設10至20家大型電池廠,歐盟預計到2025年,歐洲汽車電池產業鏈規模估計將達到2500億歐元。
目前,歐洲有15家大型電池工廠正在建設中,包括中國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在德國的工廠,以及韓國公司SK Innovation在匈牙利的第二家工廠。
歐洲本土的電池制造商們也開始加大對鋰電池的布局力度。法國電池生產廠商Verkor公司也在日前宣布,將于2023年在法國開通運營一家年產量為16GWh的鋰電池生產工廠,并根據市場發展再將其年產量擴大至50GWh。該工廠將在2022年開始建設,到2023年交付第一批電池產品。
同時,歐盟計劃允許各成員國對相關動力鋰電池項目進行補貼。比如法蘭克福的TerraE控股公司計劃建設一座超越特斯拉的超級電池廠,最大產量預計將達到34GWh,這座工廠的建設項目已經獲得德國研究部門520萬歐元的資助。
但歐盟委員會認為歐洲的電池供應還存在巨大缺口,歐盟委員會預計到2025年,歐洲道路上將有1300萬輛低排放汽車上路,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