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人類歷史上特殊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汽車行業按下了“暫停鍵”,這一年對汽車行業來說是殘酷的一年,不少汽車企業如眾泰、獵豹等成為歷史,但也有不少造車企業在這一年里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如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均完成上市。





2020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22.5萬輛和2531.1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和1.9%,降幅比上年分別收窄5.5和6.3個百分點。
這一年中,雖然有人離場,但汽車行業還在寒風中前行,汽車工廠依然在如火如荼的規劃建設。
2022年全國汽車產能將新增500萬輛
據蓋世汽車整理,2020年,全國至少有23個新汽車工廠正式投產或啟動建設,涉及產能高達499萬輛。

2020年4月1日,預計年產能為20萬輛的華晨寶馬鐵西新工廠正式開建,新工廠項目及配套工程用地3.2平方公里,2022年建成投產后將實現寶馬的純電動車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和燃油車型產品共線生產,使寶馬在華整車產能大幅提升。
同月,一汽紅旗新能源工廠項目在長春正式開工。該項目總投資78億元,計劃于2022年竣工,將主要生產紅旗牌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整車年產能將達20萬輛,產值為600億元。按照一汽紅旗未來五年計劃,接下來其將繼續推出覆蓋全家族系列的21款新車型,其中新能源汽車將占18款。

圖片來源:一汽紅旗官網
除了這些傳統的車企,“造車新勢力”在2020年的建廠動作也同樣引人注目。

圖片來源:天際汽車
2020年2月,天際汽車和合眾汽車在廣西南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幾乎同時開工,其中,南寧天際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年產1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基地,預計2022年投產可實現年產值約100億元以上。合眾南寧工廠建成后年產也達10萬輛,達產后年產值將達100億—150億元。
5月19日,第332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原廣東福迪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肇慶小鵬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這意味著小鵬汽車肇慶工廠生產資質最終獲得工信部批準。在獲得生產資質后,這座肇慶規劃總面積3000畝、總投資達40億元、年產能10-15萬輛的工廠于6月28日啟動了首批投產車型小鵬P7的規模交付。
除了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這一年,自主品牌車企與國外品牌車企的合作同樣值得一提。
吉利和戴姆勒共同經營的smart品牌國產項目將在陜西西安投產,年規劃產能為15萬輛。而早在2017年年底,吉利新能源西安項目便已經開始動工,計劃將于今年正式建成,不過目前還沒有建成消息。

圖片來源:長城汽車
6月20日,長城汽車和寶馬集團合資的光束汽車工廠在江蘇省張家港市開始打樁施工,作為中國外資股比限制政策擬放開后簽約的首家整車合資企業,光束汽車在張家港的項目總投資51億元,規劃產能16萬輛,預計2022年建成。將進行純電動汽車的聯合研發和生產,包括未來的MINI純電動汽車以及長城汽車旗下新產品。
新能源汽車行業“去泡沫”
蓋世汽車總結發現,從投建情況來看,23個新建汽車工廠,絕大多數為新能源汽車項目,非新能源汽車項目的幾乎都是非乘用車項目。此外,絕大多數工廠預計將在2021年底或2022年竣工投產。
“這也符合當前汽車行業電動化的發展趨勢,屆時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產量及規模將會很大的提升,車企之間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一位業內分析人士表示。
根據華泰證券的預計,中國將新能源車補貼延續至 2022 年,完善的國內產業鏈基礎亦將助力新能源車降本。預計2020-2025 年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復合增速 37%以上,中國仍將是未來 5-10 年全球電動化的主力。
而根據2020年12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聯合天津大學中國汽車戰略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中國汽車市場中長期預測(2020-2035)》,未來五年汽車市場也將會穩定增長,2025年汽車銷量有望達到3000萬輛。
如果按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中設下的“至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占新車總銷量占比20%”的目標推算,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便有望達到600萬輛。
“這也是眾多車企紛紛建廠擴產的原因之一,都看準了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都想在這個爆發性增長獲得一席之地。”上述分析人士還表示,加上這兩年規劃和現有的產能,新能源汽車的產能到2022年或者2025年,肯定還是會供大于求,到時候競爭依然殘酷。
但本土零部件企業起步晚、核心技術空心化、人才儲備匱乏,疊加電池安全、壽命、續航、成本瓶頸猶在,以及電動車使用基礎設施跟不上等等因素,都是限制我國汽車包括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瓶頸。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大呼:“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泡沫也引起了政策層面的關注。

2020年11月2日,國務院就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建立健全僵尸企業退出機制,加強企業準入條件保持情況監督檢查,促進優勝劣汰”。
隨后,發改委啟動了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能的首次摸底,宣布將全面清點5年內的投資項目,而該調查旨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遏制盲目上馬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項目亂象的工作部署。”
據發改委統計,2019年的汽車產能利用率比2017年下降了將近20個分點,低于20%的產能利用率的企業數量占到30%左右。“僵尸企業仍然在大量占據著我們的資源,這方面的治理應該還要加快。“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處長吳衛表示。
“新能源的無序競爭、盲目發展現象也很嚴重,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只有5%,仍不是主流,而且大量的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還是在虧錢、燒錢狀態。”吳衛表示。
另一位分析人士也表示,如果不能解決新能源汽車消費的痛點,包括便利性和質量、安全等問題,那么巨大的投入也意味著巨大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