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關于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印發。《意見》明確“十四五”時期全省綠色金融發展主要目標:初步構建形成政策協調順暢、支撐體系完整、保障機制完善、區域特色彰顯的綠色金融生態。可以說,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江蘇綠色金融發展按下“快進鍵”。
精準“識”綠,四大領域成重點
《意見》明確規劃了全省綠色金融重點支持的四大領域,即推進工業企業綠色升級、加快農業領域綠色發展、推動能源體系綠色轉型、促進綠色低碳技術進步。
江蘇銀保監局統計,截至2021年6月末,全省綠色融資(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和綠色表外融資)余額1.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7.2%。其中,全省依托生態環保項目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持續加大對“環保貸”產品投入,已累計為347個項目投放貸款220.64億元。
在提升綠色金融發展質量的道路上,面臨著綠色項目的認定模式和口徑不統一、綠色資金運用的監督和評估機制不完善、綠色金融區域性標準體系亟待進一步優化等問題。
因此,如何進一步優化金融資源有效配置,讓更多投資信貸進一步向綠色發展傾斜?同時甄別“偽綠色金融”?
精準“識”綠并非易事。對此,《意見》提出要搭建綠色金融基礎性制度框架,包括研究制定全省綠色金融標準建設實施方案,打造體現江蘇特色、有公信力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委《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為依據,研究細化江蘇綠色融資主體評級與認證方法;建設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實現產融對接、政策宣介、信息采集、跟蹤督辦等功能高效集成等。
資本“助”綠,攪活一池春水
今年以來,江蘇多家金融機構不斷推出綠色金融產品,比如蘇州農商銀行成功投資江蘇省首單碳中和綠色債券,中標金額4000萬元;江蘇銀行推出全國首筆再貸款支持、掛鉤碳賬戶綠色貸款產品——“蘇碳融”,向泰州核潤發放500萬元貸款,支持光伏電站建設;中信銀行蘇州分行成功落地天順風能的并購貸款9000萬元等。
“隨著綠色經濟的發展提速,單一的綠色信貸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市場和產業都呼喚金融機構加快創新多元化融資途徑。”業內專家表示,今年以來,伴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市場參與主體對價格發現、期限轉換、風險管理等需求將更加強烈,碳市場的金融屬性將進一步得到激活。
《意見》提出,要堅持創新綠色金融產品服務。除了加大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拓寬綠色直接融資渠道、拓展綠色保險創新試點、健全綠色融資擔保體系”等成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主要包括,支持保險機構積極創新生態環境責任類保險產品,探索綠色企業貸款保證保險;創新推廣碳中和債券、藍色債券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創新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設立綠色產業擔保基金;支持優勢綠色龍頭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開展并購重組等“組合拳”。
此外,《意見》還提出,要鼓勵金融機構圍繞碳資產管理、資金清算、業務培訓等方面為碳排放權市場交易主體提供融資融智服務,探索開展碳匯、核證自愿減排項目交易基礎工作。
防范風險,逐鹿綠色金融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跑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沖刺”,這也督促著金融機構加快轉型,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于銀行而言,修煉綠色發展內功需要調動起全身各個組織的機能,包括作為頂層設計和機制體制的“大腦”、精準輸送金融活水的“血管”、指哪打哪、靈活可靠的“肢體”,還有更強風險預判和把控的敏銳“神經”。
興業銀行總行綠色金融部總經理助理陳亞芹認為,“銀行面臨非常重要的挑戰就是如何預防雙碳目標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對存量資產帶來的沖擊。”
抗風險的第一步是打牢底層基礎。《意見》提出,逐步形成專項規模、專職團隊、專屬產品、專業流程、專門風控、專有考核的“六專”運營模式,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
與此同時,《意見》還明確提出了“發揮監管政策作用”與“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對內,從建立綠色企業評價體系,適度提高綠色信貸不良率容忍度,到強調內部考核引導;對外,《意見》更是給出了三大點指導意見,即重視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提升金融機構環境風險管理能力、化解和處置相關風險。
也有專家建議,落實監管信息和數據統計機制,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提升綠色金融宏觀審慎和微觀監管數字化水平。
構建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意見》要求,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牽頭并會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做好綠色金融的組織協調和政策協同,擬定綠色金融年度工作計劃,分解細化各部門職責分工,建立督導考核制度,以此帶動全社會對綠色金融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