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每一批車型《公告》的發布必伴隨著一批《推薦目錄》,然而《公告》內車型并非全部都能登上《推薦目錄》,《公告》內的車型還會面臨被“下架”的風險。
這不,工信部前幾天剛暫停了3025款新能源汽車生產與銷售。妥妥地比補貼減少更厲害的是不讓企業生產與銷售!
電動汽車資源網分析,上述車型中新能源客車被暫停《公告》的原因是沒有提交《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第三方檢測報告。根據工信部要求,2017年新申報的新能源客車要嚴格按照《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執行,并提交相關檢測報告,舊車型在2017年7月1日未補交檢測報告的則只能被暫停《公告》。
寧愿冒著被暫停《公告》的風險也不交檢測報告,到底是《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門檻太高跨不過還是企業沒有get到其中的關鍵點呢?2017中國新能源汽車測試評價技術發展高峰論壇,車檢所權威人士將重點剖析檢測項目與注意要點,你會發現“一次性通過”檢測也許并沒有那么難,《公告》與《推薦目錄》僅一步之遙。
補貼調整后,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技術標準較去年有很多的變動,并且隨著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產品認知度的提升,對產品有一定的期待與取向標準。被暫停《公告》的新能源乘用車與專用車基本上是2017年前的舊車型,電動汽車資源網分析,這些產品已不符合當下的補貼技術標準,市場的競爭力也大打折扣,而舊車型改造工作量過大且成本過高,企業多選擇放棄舊車型,開發新產品。所以,今年上半年頻頻有新品發布,且部分車型的銷量還算樂觀。
不過,從7月1日起,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與產品需嚴格按照《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執行。該管理規定表示,申請新能源汽車產品準入的,應當向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交新能源汽車產品主要技術參數表、檢測機構出具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檢測報告及其他說明材料;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在產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應當自本規定施行之日起6個月內,符合《新能源汽車產品專項檢驗項目及依據標準》。
也就是說,7月1日后無論是在產車型還是新申報的車型都需要過強檢,并要符合相關標準。電動汽車資源網分析,雖然該管理規定從7月1日起才開始實施,但為了不遭遇與上述3025款新能源汽車產品一樣的下場,企業今年前幾個月已做了大量準備。然而,企業在進行強檢時普遍面臨一次性通過難,排隊等候時間長,費用高等問題。
一次性通過難主要是企業方面的問題,即產品沒有嚴格按照相關標準來執行,當然這并不是說企業與國家對著干,也可能是對技術標準的把握不夠。
無論是管理規定所要求的產品準入還是《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提出的新要求,不僅整車生產企 業,電池等關鍵零部件企業也得過強檢。
所謂,方向不對,努力白費。企業該反思為何總無緣《公告》與《推薦目錄》,到底卡在了檢測的哪一環。能進《公告》卻又進不了《推薦目錄》,企業是否沒有領會二者技術標準的差異和交叉點呢?
2017中國新能源汽車測試評價技術發展高峰論壇將于2017年7月 26-27日在深圳召開,會議將緊緊圍繞“產業政策及發展動態、整車測試評價及技術要求、大三電等關鍵零部件測試評價及技術要點、EMC(電磁兼容)綜合解決方案”四大議題,為車企、零部件企業指明產品研發設計、安全檢測的方向。
(來源:電動汽車資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