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公示關于河南速達電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萬輛電動汽車項目核準的批復,這也就意味著河南速達成為2017年第三張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獲得的企業,同時,這也是繼北汽新能源、長江汽車、長城華冠、奇瑞新能源、敏安汽車、萬向集團、江鈴新能源、重慶金康、國能新能源、云度及知豆之后,第十二家獲得新建純電動生產資質的企業。


而在2016年,市場上一度傳言電動汽車生產資質牌照國家會限制在10家以內。


去年9月份的消息,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據說最近跟工信部官員定期會面,帶回來的不是段子,這是一個壞消息。他說,工信部正在考慮將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限制到最多10個,其中不包括正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傳統汽車制造商,譬如上汽和比亞迪。而正在或已經建成電動車生產線的廠家超過200家,這意味著絕95%以上的廠家將出局。
這個十家電動汽車生產牌照的傳聞,在今年3月1日就已經被打破,當天,國家發改委發布公告,批復通過了蘭州知豆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年產4萬輛純電動乘用車建設項目。
如果我們看看美國福布斯雜志2015年5月發表了全球2000強企業名單,總共有28家汽車企業入圍:

其中國內汽車企業也只有上汽、東風、長城、北汽、長安、比亞迪、華晨和廣汽等8家汽車廠家入圍。所有中國8家企業加起來的規模抵不上一家豐田2522億美金的銷售額,8家企業的凈利加起來遠不及豐田一家191億美金的凈利水平,中國的企業普遍偏小偏弱。傳言中的工信部將電動汽車牌照的數量限制在十家以內的想法,估計也是考慮到電動汽車目前總量不大,想通過限制牌照的數量,讓拿到牌照的企業做大做強,大致也是這樣的考慮。
照著目前中國各種進入電動車領域的上百家企業來講,人人都想得到發改委的牌照審批,但是最終帶來的確實國家在電動汽車行業的噩夢。這其中的邏輯,使老代想起了漢武帝時期的一個故事。
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爭取勝利,分封功臣名將。到劉邦建漢稱帝時(前202年)已先后分封了異姓功臣7人為王,稱異姓王:燕王臧荼、韓王韓信、趙王張耳、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長沙王吳芮。這些異姓王擁兵自重,專制一方,對抗統一的中央政權。劉邦采取斷然措施,從登位第二年開始逐個鏟除,消除了隱患。劉邦在總結秦亡的歷史教訓時,認為秦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他在鏟除了異姓王以后,又陸續分封一些同姓子弟為王,稱同姓王。到他在位的最后一年,已建立9個同姓王國。劉邦與群臣立下“非劉氏不王”的誓約。這9個同姓王是:兒子劉肥為齊王、劉長為淮南王、劉建為燕王、劉如意為趙王、劉恢為梁王、劉恒為代王、劉友為淮陽王,弟劉交為楚王,侄劉濞為吳王。同姓王雖受中央節制,但又相對獨立。他們管轄的范圍很廣:景帝時,吳王和楚王封地最大。吳有五十多城,楚有40城。所有王國加起來相當于西漢統治地區的一半。他們的權力很大:可以任免百官(除丞相、太傅、中尉等由中央任命外)、征收賦稅、鑄造錢幣,還擁有兵權。初封時,由于這些諸侯王年齡比較小,中央派去的丞相和太傅還能控制住局面。但是過了二三十年,隨著諸侯王年齡的增長,王國經濟的發展,這些王國實際上成為能與中央政權分庭抗禮的獨立王國了。王國力量的發展形成“王國問題”,嚴重影響中央集權的鞏固。
這些問題,在文帝、景帝時期尤為突出,最終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諸侯國威脅中央集權的事情一直到了漢武帝時才徹底解決。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驕奢淫逸,抗命,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因此,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符合了漢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武帝所采納。同年春正月,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后,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后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其后,王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問題。
電動汽車作為未來的一個朝陽產業,目前的市場總量在汽車市場的總量來講并不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外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乘用車市場需求保持穩定增長,2016年乘用車銷量超過2400萬輛。

相對與2400萬輛的乘用車銷量,2016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只有50萬輛,占到總量的2%左右。

既就是按照國家規劃的2020年200萬新能源汽車的規劃,新能源汽車在2020年的銷量也占不到整個市場的10%,和傳統的乘用車市場相比,仍然是一個總量不大的市場,很難容下上百家的電動汽車公司。
無節制的電動汽車發牌,對于拿到牌照的電動汽車企業,從短期來講是好事,但是從長期來講,對整個汽車產業是及其的不利,猶如推恩令推出之后,諸侯國再也不可能積蓄力量對抗中央一樣的道理。對于牌照的限制,可以讓取得牌照的企業集中精力干大事,通過兼并和收購獲取更多的市場和資源,從而做大做強,而不是不斷被人挖墻腳。
最近老代聽說深圳一家車載電源公司,本來發展的不錯,結果核心骨干因為股份的事情意見不一致,幾個研發人員出去紛紛成立了五個公司,這些公司大傷元氣,其競爭力自然沒法和大的公司對抗。而做的不錯的一個充電樁公司,通過合理的股權配置,把很多能人聯合在一起,抱團打市場,這樣的安排,看是每個人的股份少了,但是最后每個人的獲利肯定是最大的。
電動汽車牌照的發放和管理,考驗管理層的智慧,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電源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