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市民對新能源汽車雖然已經有所知曉,但在選購新能源汽車時仍舊十分謹慎,主要還是擔心有了車沒地方充電。但現在,這個讓國內其他城市市民擔心的問題在我市將得到解決。
今年,常州市經信委委托、規劃局組織編制的《常州市區充電設施布局規劃(2014-2020)》通過審批。至2020年,我市市區規劃設置13座社會公共充電站、10座公交專用充電站和一批專用充電樁、公用充電樁,規劃規模為2.8萬個充電樁,將打造布局合理、方便快捷、適度超前的充電服務網絡,為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看調查:車好買,電難充


近三成的受訪者購車意愿受制于充電設施少
2014年底到2015年初,規劃編制單位對全市電動汽車市場需求采取了多種方式的調研,尤其針對汽車4S店銷售管理人員及顧客進行了隨機性的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在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熱情方面,在600個被調查者中有373個近期有購買汽車的意愿,占比約62%,其中愿意購買電動汽車的比例達到43%,這說明常州電動汽車發展前景可期。
調查數據表明:消費者愿意購買電動汽車的原因主要有:節能環保、改善空氣(46%);電動汽車運行成本低(21%);有**補貼政策(19%);支持國家電動汽車產業發展(14%)。
而消費者不愿意購買電動汽車的原因主要有:續航里程短(30%);充電設施少(28%);充電時間長(25%);車價高(11%);車型種類少(6%)。
對充電場所的選擇上,有60%左右的被調查者認為充電最便捷的地點還是在住宅小區和工作單位,其次是城市公共停車場和城市獨立充電站。
接近75%的被調查者認為,居住小區停車位充電樁配建比例應在15%以上,僅有8%的調查者選擇配建比例低于10%。
主城區每5公里就有一個充電站
做規劃:慢充樁和快充樁相結合
主城區打造充電“5公里半徑圈”
23000多個慢充樁+4500多個快充樁,數量超前
《規劃》于2014年年底在全省最早啟動,基于2014年7月國務院批準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規劃以形成以工作地、目的地、居住地充電樁為主體,以城市充電站為補充的,數量適度超前、布局合理、方便快捷、高效智能的充電設施網絡體系為目標。
根據預測,預計至2020年底我市將推廣運用21000輛左右電動汽車,將會催生約23000多個慢充樁和4500多個快充樁的市場需求。
除了10座公交專用充電站,規劃還綜合考慮了點(交通吸引點)、線(高、快速路)、面(片區)的示范作用,以滿足車輛應急充電需求為目標,依托城市主要出入口和區域交通性主干道,布局了社會公共充電站,至2020年,規劃設置13座社會公共充電站。
4種充電模式,滿足市民不同需求
市規劃設計院市政所負責人介紹,針對市民居住、工作、出行、娛樂等方面不同的充電需求,《規劃》提出了四種充電模式:工作地、居住地、目的地以及應急充電。工作地充電適合長時間停留在工作單位的車輛的充電需求。主要適合公交車、公共服務車輛、商業客運服務車輛等單位、集團性質用車和私家車停留單位充電。一般在其專用停車場,建設供其專用充電站或專用的充電樁,通常不為社會上其它車輛提供服務。居住地充電為在小區內部停車位上配建交流充電樁,主要滿足私家車的充電需求。目的地充電主要針對私家車在購物、消費、娛樂、就醫等日常活動的停車時段對電動汽車進行必要的電能補充。依托城市社會公共停車場、路內臨時停車位、商場、酒店、醫院、旅游景區等配建的公共充電樁進行補電。應急充電是通過城市公共充電站的建設,配建直流快速充電樁,滿足所有類型電動汽車的應急快充需求,充電20至30分鐘就能支撐普通新能源汽車續航100公里左右。
主城區每5公里就有一個充電站
據介紹,《規劃》考慮了未來幾年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從汽車量的測算到站點的增加,都有考慮。充電站的布局方面,將考慮城市居民出行量最多、最廣的范圍,在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及交通吸引點附近設置充電設施。同時站點和站點之間兼顧了平衡,以中心城區為重點,兼顧外圍鄉鎮,均衡布局各類充電設施。“基本上主城區范圍內,每5公里就有一個充電站。”市規劃設計院市政所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