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未來的公用電話亭將不僅有通話功能,還將增添信息查詢、交費、WIFI發射、復印等功能。隨著移動通訊的普及,盛行于上世紀的公用電話亭,如今已然面臨虧損、停用的生存危機,創新運營迫在眉睫。同為公共設施,充電基礎設施 尤其是公共充電樁 ,或許也能從中借鑒經驗,在提高普及率、擴大建設規模基礎上,不斷創新運營模式、提升盈利能力。
目前,充電樁行業正成為限制新能源汽車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短板,表現為充電樁總量不夠,車樁比例不協調,公共充電樁 分布不均勻、閑置率高等。一方面車主抱怨找不到可用充電樁,另一方面,充電樁企業抱怨利用率低、利潤低。這種矛盾現象尚未得到很好解決。

在公共充電樁領域,對于運營商來講,現階段的經營模式仍然以收取充電服務費為主。在電動汽車尚未大規模普及的行情之下,這種單一的運營模式還無法實現普遍盈利,新的商業模式亟待開拓。
對于消費者來說,電動汽車價格、充電電價依然偏高,限制了其購買、使用電動汽車的積極性。同時,在私人充電樁領域,目前的充電樁產業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和電動汽車捆綁銷售的模式,這也成為充電樁實現大規模生產、建設的制約因素之一。
“多元化”探索
作為電動汽車推廣應用產業鏈上重要的環節和基礎保障,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速。
數據顯示,2016年,公共充電樁的數量從年初不到5萬個,增加到年底15萬個;私人充電樁的安裝比例提高到80%以上;城際快充站形成四橫四縱兩環格局,現已服務1.4萬公里高速公路,整個充電樁市場形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連接互通的體系建設。
然而有業內人士表示,充電樁行業對資本的依賴性很大,尤其是前期投入大,這種重資產的行業模式一度讓一些規模較小的充電樁企業有些“吃不消”,最終將呈現出弱者退出、強者通吃的局面。換句話說,目前充電樁產業雖然投資火熱,但整個市場尚處于燒錢圈地階段。
以地域為界,隨著充電樁市場的推廣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城市主動參與其中。比如,天津市中心城區實現了新能源汽車5公里充電服務半徑網絡;太原市利用眾籌建樁模式快速形成8000多輛電動出租車的服務網絡;重慶以換電模式不斷探索和創新充電服務等。突破單一的盈利方式限制,部分創新的經營模式也已初見端倪。
比如,部分運營商正在探索“充電服務費+廣告費”的商業模式。運營商在充電樁上安裝液晶屏或廣告燈箱,通過廣告收入抵消部分充電樁運營成本。
同時,一些運營商也在嘗試“充電服務費+售車/整車租賃”模式。運營商通過自建的網上商城出售/租賃新能源汽車,掙取部分收益。
此外,一些運營商采取與國家電網合作的方式,初期采取贈送充電樁保險方式,支持客戶購買新能源汽車;或者是與整車廠商合作,構建電商平臺,提供在線一站式服務;或者是比與汽車金融、融資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合作,提供多樣化金融產品。
在大數據時代,還有一些運營商也在嘗試憑借手中的新能源汽車使用數據,為汽車維修、保養、電控電池等企業提供精準服務,或者根據用戶數據,與商場、旅游、酒店等商家合作。
攜手共建共盈
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曾公開表示,當下充電基礎設施不能滿足需要的矛盾非常突出,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不解決,電動車就難以繼續往前走。
面對公共充電樁使用率、盈利能力偏低的行業現狀,政府有關部門、行業機構、企業需要共同分析其制約因素,比如充電電價、支付方式、停車費、區位分布的合理性、停車位占用管理等,探索解決之道。
為推動充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在政策層面,從2015年至今,國家相繼頒布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推進充電樁產業發展,比如《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等。其中,《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超過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
從企業層面來看,企業投資進入充電基礎設施市場時需要具備良好的前瞻性,比如充分調查城市的交通出行特征、商業布局特點、居民工作生活規律等情況,進而找出一條合理布局之道。對于支付難題,有企業代表認為,充電支付方式涉及到技術參數影響、計費模式選擇等,也關乎充電樁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但是應該看到,未來的發展趨勢將以互聯網支付為主,這種趨勢不可阻擋。
總體來看,經過前兩年的起步發展,2017年,我國充電樁產業步入新的行業培育期,包括充電技術、投資運營模式、充電安全乃至與整車、電池、互聯網、投融資等產業的融合共享等,都值得業界同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探討。此外,車樁分布不協調問題如何解決,盈利模式單一如何突破,技術創新如何探索等一系列問題,也迫切需要各企業從消費端、產業端協同共解。